当爱网购的长辈手机“莫名其妙”被扣钱,或是家中突然收到一堆重复下单的商品,追溯源头,往往是无意间开通的“免密支付”或“先用后付”在作祟。
这也是很多老年用户普遍面临的困境。很多老年用户曾被动或误操作开通小额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更让不少老人陷入重复购买的困局。
这份负担的甜蜜底色,源于其追求极致便捷的设计初衷,可当这份便利以“被动接受”的方式降临,却渐渐异化为沉重的“甜蜜负担”。
许多老人只是在子女远程指导下完成购物步骤,却在不经意间开启了自己从未理解的支付权限;有的则在平台结算时遭遇页面突然跳转,误将开通免密支付的确认键当作付款键点击,等反应过来已为时已晚。
数字时代的操作逻辑,正在老年人面前筑起一道道隐形高墙。弹窗提示一闪而过,默认勾选的选项暗藏玄机,密密麻麻的协议条款更令人望而生畏。这些年轻人习以为常的流程,对反应速度减慢、数字素养参差不齐的老年人而言,无异于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更令人困扰的是“开通容易,关闭却步履维艰”的现实。开通功能只需一键确认,关闭却要像走迷宫般在微信、支付宝与购物平台间反复跳转,藏在设置深处的关闭入口往往需要五六步才能找到,即便年轻人也要耗费功夫,更别提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人。
支付环节的“优先推荐”更是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困境。许多平台在付款时会自动勾选“免密支付”“极速支付”,而“更换支付方式”的按钮却设计得又小又隐蔽。对操作不够熟练的老人来说,稍不留神就会触发扣款,连核对金额和反悔的机会都没有。从零星扣费到重复下单,从囤积非必需商品到陷入隐性债务,本应便民的功能彻底偏离了轨道。
老年人一样离不开数字生活,支付领域的“适老化”改造也愈发迫在眉睫。莫让这份“甜蜜”成为负担,需要的是社会各方协同的减负之举。
平台与支付机构必须扛起科技向善的责任。在开通涉及资金安全的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等功能时,坚决摒弃“默认勾选”,采用清晰无误的提示,甚至考虑引入强制性的简易知识问答或人脸识别二次确认,确保用户是在充分知情和自愿的前提下做出选择。界面设计应推出真正的“老年模式”,不仅字体放大,更要流程简化,关键信息突出显示。
数字反哺也需要跨越认知鸿沟,不仅教会老人怎么用,更要讲清为什么不能乱点。定期帮父母清理不必要的支付授权,在家庭群分享防骗案例,甚至设置支付提醒,这些日常的小互动,也能构筑家庭财产的防线。
监管的护航同样不可或缺。要完善老年人数字消费权益保护机制,加大对诱导开通支付功能行为的惩戒力度。同时要畅通维权绿色通道,简化投诉流程。
总之,让支付减负,要把“安全”和“知情权”放在前面,才能使其成为真正普惠的便利工具。
北京商报评论员 岳品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