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变化,但小变化背后透露的是大趋势。
最近,银保监出了一个新通知,而这个新通知,可能要改变银行业。
这个新通知要求,保险公司资本保证金要存放在净资产超过300亿的银行,这也意味着净资产低于300亿的银行,保险公司的资本保证金将不能存放。
而我国有多少银行的净资产在300亿以上呢?
答案是80家银行,这个数量看起来很多,但如果和我国银行总量比起来,其实也就只有2%而已。
保险公司保证金,这笔钱算是保险公司兜底的钱,是按照注册资金20%存入指定银行的,可以说是保险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所以这笔钱一定要稳当的,也必须放在安全的地方。
现在银保监的这份新通知意味着,至少它认为,净资产在300亿以上的银行,才是最安全的。

在眼下这个关口,突然提高保险公司保证金存放银行的标准,这显然是一个微妙的信号。尤其是联想到最近美国那边又有银行破产了,而我国那些净资产低于300亿以下的98%的银行,风险可能也不是一般的高。
尽管从存款绝对总量来看,仍然还是六大行是主力军,但背后这些中小银行的风险,同样也不可小觑。
从数据上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净息差只有1.42%了,而大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则更低,从时间线来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已经两年低于国际警戒线了,这也变相说明,哪怕是大型银行,日子也不好过。
净息差就是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差额,也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来源,现在净息差不断走低,这也导致银行利润不断下滑。
银行利润下滑,本身就是一个危险信号。毕竟同期银行的不良率还在持续攀升。
其中房贷的占比仍然还是最大的,哪怕是各大行的房贷不良贷款率,基本上都已经翻了三倍了。
更重要的是,这些还只是冰山之上看得到的数据,而冰山下面怎么样,已经难以估量了。
有人在高楼,有人在低谷,这些年网络上有人已经到处消费到处旅游,但肉眼可见的,关于消费上的数据,也已经反映了一部分情况。
那就是银行业一边居民存款总额从2019年末的80多万亿,一路增长到今年的160万亿;另一边,银行的房贷不良率也在持续攀升,两极分化的两头,都对银行构成了不大不小的压力。
钱都存进银行了,还没人贷款了,银行了净息差不断走低,同期不良率还在攀升,银行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除了房贷不良上升之外,还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那就是信用卡不良贷款也在攀升。
房贷违约了,哪怕是房子贬值了,银行好歹还能够及时止损一些,但信用卡还不上的话,这个人手里又没资产,那银行只能把希望寄托给时间,让这个人慢慢赚钱还款。
当银行的大环境开始不那么好的时候,开源节流也就成了必然。
开源我们很好理解,节流银行又是怎么做的?
这几天,某银行追讨员工过去三年的过节费就闹得风风火火,据说是银行口头下达指令,因为过去三年的过节费不合规,要求员工退回,每个人合计1.4万元。
另外还有社交平台的人说一些大行都只开始发基本工资了,绩效都没有了,而有些中小银行,可能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了。
曾经光鲜靓丽的“铁饭碗”,在大环境的变化下,收入可能还没有送外卖高了。
其实这几年不仅仅是银行,金融行业也是一样,甚至降薪潮还要来的更早,早几年各大金融机构都在降薪,也有要求员工高管退回年终奖的。
只能说今天各行各业的问题其实都如出一撤,那就是供求失衡,供给太多,而需求又太少。也因为供给失衡,企业为了亏损最小化,只能降薪、甚至要求员工退部分薪资奖金,但问题在于,当员工收入也开始下滑的时候,就会对消费更谨慎,最终形成了负循环。
以银行为例,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听过六大行,但实际上我国银行数量很多,全国大小银行加起来一共有4000多家,虽然目前全国居民存款很多,大银行的资金充足,但奈何信贷上不去,所以净息差仍然是处于警戒线内。
叠加这几年资产荒,都不敢投资,都把钱存在银行,银行存款总额是上来了,但信贷需求不足,叠加银行数量众多,最终也会导致银行业的内卷。
一些银行为了打破僵局,今年上半年甚至开出了2字头的消费贷,后来叫停,才收敛了一些。银行要想“活下去”,是要做出改变,但银行业的风险,可比其他行业的内卷要大得多。
因此,在合规的情况下,银行要想活下去,就只能通过做大规模来创造利润,这也会出现银行业的优胜劣汰,最终银行之间可能会出现合并,或者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否则,一些小银行如此“赖下去”,其实也不是办法。
企业预警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15日,全国已经有超过300家银行通过解散、合并或注销等方式退出市场,其中主要为地方商业和村镇银行。
接下来,银行业的马太效应还会加剧,未来中小银行的合并潮还将持续下去。
银行业的大洗牌,在今天的存款增长信贷收缩时代是一个必然。现在的收缩也是为了今后的转型,未来银行业要想再次迎来春天,可能要等到真正的信贷需求复苏的时候,才能扭转银行的盈利局面。
而现在,应该轮到银行蛰伏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