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结算,如何从企业眼中的“备用选项”变为“首选利器”?荆门虽地处内陆,但以超全省平均增速111个百分点的骄人成绩,给出了答案。

荆门市鑫林蜡业有限公司。图源:荆门高新区掇刀区
“不到24小时钱就可以到账,人民币结算到账快,真是省钱省时又省力。”近日,荆门市鑫林蜡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一句朴实点赞,道出了涉外企业的心声。这背后,是中国人民银行荆门市分行(下称“人行荆门市分行”)通过系统化推进与精准化服务,交出的一份亮眼成绩单:截至今年9月末,荆门市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达62.99亿元。其中,经常项目和直接投资项下收付金额62.22亿元,同比增长111.97%,增速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这份成绩并非偶然,它源于一套从理念引导到服务落地的“荆门打法”。

多维发力:构建推广新体系
推广跨境人民币,首要任务是打破企业固有的结算习惯和认知壁垒。
“以前总觉得门槛高、不方便,习惯用外币。没想到人民币结算这么简单快捷!”荆门市金九石膏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坦言。这家曾经的“尝鲜者”,在人民银行荆门市分行和农行荆门分行的多次上门推介后,于今年初开始尝试人民币结算,立刻尝到了甜头。

荆门市金九石膏股份有限公司。网络图
为促成更多这样的转变,人行荆门市分行构建了“线下+线上”立体化宣传网络。线下,组织银行“送政策上门”,分类型、分场次举办银企对接会;线上,则充分利用媒体、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传播。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宣讲30余场,覆盖外贸企业100余家,让“本币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
提升企业获得感,关键在服务效率。荆门市博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被纳入湖北省跨境人民币结算优质企业名单后,体验到了“指尖办”的便捷。“现在线上提交电子单据,银行当天就能受理,资金周转更快了。”企业负责人说。这得益于各银行构建的全流程线上服务体系,让企业彻底告别“路上跑”的烦恼。
这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多方协同。人行荆门市分行主动牵头,与招商、商务、发改、海关等部门建立“1+N”协调机制,定期对接,精准捕捉企业需求。

盈德气体。 杨琴 摄
今年初,从协调机制交流会上获悉荆门盈德气体有限公司有境外收购股权需求后,人行荆门市分行立即组织交行荆门分行现场对接,以人民币为结算币种成功办理了1亿元股权转让款的直接投资业务。这种跨部门联合行动,有效疏通了跨境结算的“脉络”。
示范引领是扩面的有效路径。人行荆门市分行聚焦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实施“靶向”攻坚:一方面引导银行吸引本市头部企业业务回归;另一方面锁定东盟等重点地区,支持格林美等企业在境外园区通过建厂拓展市场,探索形成“资本项下输出,贸易项下回流”的人民币跨境使用闭环。

硕果盈枝:业务增长见实效
扎实的“打法”,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果实”。
对企业而言,最直观的是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金九石膏股份在使用人民币结算后,成功避免了因汇率波动带来的约10万元损失,结算成本平均降低0.2%—0.3%,全年节省约2万元。对于有海量进口业务的一家上市企业而言,工行荆门分行帮助其开立人民币进口信用证或办理远期锁汇,成功规避了年均可能超600万元的汇兑损失风险。
从宏观数据看,荆门市跨境人民币业务实现了跨越式增长。截至9月末,全市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逼近63亿元,直接投资项下结算量达22.42亿元,同比增长10.1倍,表明人民币在资本项下的应用取得重大突破。

格林美。 图片来源:掇刀融媒
主体扩面同样活力迸发。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拓跨境人民币首办户35家,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达31.41亿元。头部企业示范效应凸显,格林美、亿纬创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同比分别增长434.96%、27.74%。特别是格林美境外项目,贡献了21.1亿元的结算量,占全市总量的33.5%,成功打造了人民币“走出去”与“流回来”的典型范例。
从初期的破冰前行,到如今的全域通衢,跨境人民币业务的“荆门实践”证明,只要引导得当、服务精准、机制顺畅,内陆城市同样能在金融开放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人民币,正成为荆门企业驰骋国际市场的“硬通货”,为地方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金融动能。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中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