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连银行都开始下场卖房了,其实说白了是开始做成规模的做法拍房生意了。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还是这几年房价持续下跌,房子的总价值下滑的已经让业主感觉不到希望。

看看自己一个月几千块的房贷,再想一想房子剩余的价值,再想一想自己的收入,索性直接断供好了。
笔者一个朋友就是这么干的,自己五年前花了150万买的房子,现在房子二手房挂牌价就80万左右,并且还不断有业主以更低的价格挂牌。
现在他一个月还着5000多的月供,去年还被裁员,收入直接清零,就在前几个月他直接把月供给停了。
不管银行怎么给他打电话就是不理,现在房子也没有被收回去,银行也很少给他联系了,据说是给他说了一个最低偿还贷款的标准,让他尽量不要一分钱不还。
根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国法拍房最新数量是60.5万套,已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7%,成交量13.8万套,也降低了一些。
但是该说不说,当下大多数老百姓依然被房贷压的喘不过来气,时刻都在崩溃的边缘。
你说就这样的情况,还看不到房价上涨的希望,怎么可能会有人继续往楼市里面砸钱?
这次的十五五规划已经明确把房地产从经济发动机的地位放到人民生活保障的板块,就是明确告诉大家未来房子就是个遮风挡雨,让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没有任何金融属性了。
但是没想到现在有部分中介依然在发房价上涨的消息,有个正在看房的朋友说已经开始焦虑了,问我未来两年房价有可能涨吗。
其实房价上涨还真有可能,因为现在楼市的信号有点“分裂”,但央行刚出的一份报告,算是把市场的真实心态扒得明明白白了。
先给大家报组最直观的数据,这也是我最近跟同行聊得最多的——9月份国家统计局的70城房价数据里,二手房价格居然全线下滑了,这是今年头一回出现这种情况。
到了10月,中指研究院的百城数据更扎心,二手房环比跌了0.84%,而且是一百座城市里没一个上涨的,降幅还比9月扩大了0.1个百分点。
当下二手房的情况就是这样,不少业主着急置换或者不想再背负房贷的压力,有点钱的就提前还款,没有钱的就低价把房子卖掉,如果卖房还要倒贴银行钱那就继续咬牙坚挺。
为啥会这样?央行刚发布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给出了答案。
2025年第三季度,他们在全国50个城市问了2万户居民,结果显示只有9.1%的人觉得下季度房价会涨,这已经是连续两个季度不足10%了,创下2019年以来的最低纪录。
更值得琢磨的是,55.6%的人觉得“基本不变”,23.5%的人直接看跌,就连“看不准”的都有11.8%,比看涨的人还多。
我跟大家透个底:所谓的“基本不变”,其实大概率是“缓慢下跌”的体面说法。
房子这东西跟现金不一样,持有成本摆在那儿,物业费、装修折旧、尤其是贷款利息,哪怕房价纹丝不动,持有一年就等于亏了一笔不少的钱。再加上五分之一的人直接看跌,市场信心弱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
这时候肯定有人问:那新房价格为啥还在涨?10月百城新房环比不是涨了0.28%吗?
咱得拎清楚,这涨的不是市场热度,是供应结构。克而瑞的数据显示,9月份重点城市里,刚需盘供应只占30%,改善和高端盘占了70%。
这些改善盘大多是新规项目,低容积率、高得房率,本身定价就高,一扎堆入市,自然就把新房均价给拉上去了。
更关键的是,百强房企的销量还在同比下降,这说明新房根本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以次充好”的价格假象。特别是现在炒得火的“第四代住宅”,很多所谓的“高得房率”,
不过是多送点阳台、飘窗面积,看着敞亮而已,根本不能像宣传的那样“两房变三房”。要是比周边二手房贵太多,千万别冲动,不然交房后大概率要站岗。
最后给大家总结下:现在楼市的核心是“预期转弱”,二手房的下跌是实打实的,新房的上涨是结构性假象。
刚需朋友别急着入场,不妨多看看次新房,性价比比新房高不少;改善群体选房时,别被“新规”“高得房率”这些噱头忽悠,重点看地段和配套。市场越乱,咱们越得沉住气,毕竟买房是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