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诡异了,最近消费贷年轻客群风险表现都在集中上扬。”2025年8月,一位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内部人士Ryan告诉松子同学。
同一时期,几个互金大厂知名的消费贷产品的年轻客群风险表现同时在出现上升。
多位金融行业管理层人士透露,近期以来,不但多家银行信用卡业务重新提高了年龄划线,连不少消费金融平台、互金公司也纷纷对年轻客群采取了收缩的投放策略。
少放,或干脆不放。
同一时期,有人发现互联网渠道的年轻客群,开始被动涌现出不同于前几个季度的旺盛的资金需求。
“我们互联网渠道年轻客群贷款申请量出现了绝对值两位数的大幅上涨,”一家头部消金公司从业者周明透露出他们遇到的反常现象。“可越是这样,我们越要警惕风险。”
实际上,在贷款行业,服务23岁以下的低龄非学生客群最容易“吃力不讨好”的。他们对利润的贡献往往非常少,而要为这部分用户投入的风险筛查成本和合规成本却很高。
而做好学生群体识别——这个贷款行业的共同难题,目前全行业都没有一个官方、高效的解决方案。
在合规前提下,培养年轻用户的信用习惯、挑选到未来具有成长性的优质客户,又是金融机构非常重要的用户经营能力。
但探索的代价,有时是难以预料的。
一、学生群体识别难,数据查询多条路不通
“从年轻人身上找未来的可能性是值得去做的,但其实学生群体一般大家都不想做,因为负面影响远超收益。”某持牌金融机构负责风险管理的人士林越表示。
“在合规范围内,我们是希望尽量覆盖全年龄段提供服务,从里面挑优质客户去经营,做到小额分散。”
在林越看来,探索年轻客群对一家做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来说是必要的,日常展业中,他所在的金融机构以及同业机构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来识别出学生群体。
2016年以来,我国监管部门连续出台多项相关政策,一方面小贷等非持牌金融机构不允许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贷款,另一方面,持牌金融机构虽然可以针对大学生放贷,但要求对大学生身份和真实贷款用途、第二还款来源等进行严格审核。
因此,不管是否是持牌金融机构,核验学生身份都成了必须流程,但也是行业共同的“痛点”。
据林越介绍,通过学信网筛查身份、设置年龄限制、要求用户签署非学生承诺函是贷款行业最常见的几种识别学生群体的方式,而学信网也是监管官方唯一认可的公开筛查渠道。
“可学信网数据的接入早就停了,很多持牌金融机构现在也根本接不进去,想直接调用数据根本不可能。”一家银行机构人士告诉松子同学,现在只有少量银行对接了学信网。
“早期接入了学信网的金融机构其实也面临很多问题,数据的覆盖性、即时性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林越补充道,“首先不是所有类型的高校数据都能有资格进入学信网系统,海外院校、非全日制、或者某些艺术类院校可能就不在其中,但他们算不算学生?当然也要算。”
在即时性上,学信网数据不同地区更新存在时间差,金融机构也会遇到一种情况:用户申请贷款时还不是学生,但贷款过程中突然就查到了属于学生身份。
此外,金融机构在学信网数据调用方面限制也颇多,“有些金融机构和学信网合作的调用方式都不是API接口,学信网给的调用量也不够,和金融机构业务需求存在量级上的差异。”
学信网数据问题,这些年在贷款行业里,一直是个难解的困局。
在贷款行业,一些有能力的金融机构目前主要采取补充地理位置、年龄、历史行为数据等其他补充数据和风控模型来进行学生群体的筛查判断,尽可能弥补学信网数据的局限性。
尽管如此,都没有任何一家金融机构能保证毫无一丝遗漏。
因此很多金融机构宁可选择少做,甚至不为年轻人群体提供贷款服务,“这样起码可以不用犯错。”上述银行机构人士坦言。
二、年轻客群不赚钱,信用价值是关键
“金融机构其实根本没动力做学生群体,尤其是贷款类业务。”一位贷款行业管理层人士直言。“还款能力差,还容易出舆情。”
即便银行属于可以服务学生群体的持牌金融机构之一,但实际贷款业务中,缺乏家庭数据支持、无法验证其第二还款来源的情况下,也非常谨慎。
近几年,在监管部门“疏堵结合”的综合治理体系下,“校园贷”问题已经获得了显著成果:
不但堵住了未经批准、利率过高、手段非法、扰乱校园秩序的“偏门”贷款,同时采取“疏导”政策,由持牌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风险可控、程序合规、旨在满足学生合理需求的“正门”服务。
在此基础上,贷款市场中,非学生的年轻客群其实更需要一些正规机构提供小额、分散的普惠贷款服务。
在负责贷款用户精细化运营的周明看来,25岁以下年轻客群(Z世代中后期及部分00后)虽然暂时收入有限,却是信贷市场中一个极具战略意义、又充满挑战的群体。
“这2-3亿年轻人群是未来5-10年消费市场的主力军,也是100%的移动互联网重度用户,适合线上信贷产品的触达和转化,是信贷市场未来的核心增量来源。同时,他们收入不稳定,征信记录稀少甚至是俗称的’白户’,缺乏金融常识、易陷入过度负债和消费主义陷阱。”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应该被金融机构放弃。”周明说。
“正规金融机构更应该帮助年轻群体提供优质低息的贷款服务,一方面有利于探索金融机构小额消费贷用户经营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年轻人健康的信用意识、积累信用价值,避免陷入不法高利贷陷阱,为更健康的贷款市场打好基础。”
根据我国金融监管要求,借贷机构严禁向无收入来源的学生提供消费贷,但行业缺乏由官方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的统一、有公信力的学生身份数据库,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在展业过程中常常面临业务发展与合规性的两难。
与此同时,学生群体的身份识别问题正在发酵出更多行业问题。
最近两年,金融黑灰产恶意利用“学生身份”无法验证的难点进行材料造假开展“反催收”活动,骗取借款人个人借款信息,借此向金融机构提出退费、赔偿等,严重扰乱正常金融行业秩序。
“面对这种客观情况,金融机构要做好学生识别的义务,但一刀切完全不服务某个年龄层的用户也是不健康的,我们只能尽可能完善自己的风控体系,设置阶梯化的筛查机制,加强对客教育提示、加强与客户的交互感知。”林越透露。
多位金融行业资深人士建议,未来希望由核心监管部门牵头,去建立行业统一的、有公信力的学生身份数据库,对底层数据质量进行完善、对相关查询产品进行成本优化,来满足金融机构日常展业所需,也能保护好年轻用户的未来财富——信用价值。
注:应受访者要求,文中人名为化名。
来源:那个松子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