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拳难敌四手”,这次美军也亲身体验了什么叫“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说来有趣,伊以冲突爆发仅12天,美军就痛失了三年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萨德”导弹防御产能。这下你应该明白为什么特朗普会急于“促和”了吧。
然而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尽管如此,美军仍然计划在亚太地区和解放军一较高下。
文|局外人
欢迎评论|点赞|收藏|转发
---
01 自取其辱
我说的直白一点,伊朗的导弹确实对以色列造成了巨大损失,尤其是那些精准打击特拉维夫等城市目标的“软打击”,让美以联手也无力防守。你能猜到在这12天里,伊朗发射了多少导弹吗?500至550枚弹道导弹,外加1000多架无人机。
毫无疑问,无论是持续打击的投射量、饱和攻击的密度,还是突防能力与反应速度,解放军都无疑远超中东国家。更不用说,美国引以为傲的“萨德”防御系统年产量约为30枚,每枚造价高达1280万美元,竟然在这短短的12天里被消耗殆尽,损失接近12亿美元。这一系列事实直接摧毁了“萨德神话”。
如果伊以冲突继续进行,若再来12天,美军恐怕真得“拿竹竿捅导弹无人机”了。
根据《新闻周刊》等外媒报道,伊以冲突至少消耗了美军“萨德”库存的15%,再结合93枚的使用量,可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美军“萨德”的总库存大约为620枚。扣掉这93枚后,剩下的可用数量仅为527枚。即便这些剩余的导弹全部用来防御亚太地区,按照每两枚“萨德”拦截一枚来袭导弹的计算,美军也最多能拦截263枚东亚某大国的导弹,理论上第264枚导弹就拦不住了。
那么,问题不就显而易见了吗?东亚某大国到底有多少枚导弹?会不会超过263枚呢?
虽然这个数字属于机密,没人能确切知道,但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已知数据做个推测。2014年《人民网》引用美国国防部的《中国军事与安全态势发展报告》提到,当时的“二炮”火箭军至少拥有1000枚短程弹道导弹,射程一般低于1000公里,专门用来防卫第一岛链。如今,随着东风-21D、东风-17、东风-26乃至更具神秘色彩的东风-27“夏威夷快递”的服役,短程导弹早已不再是唯一的威胁。这些数据只是公开的,谁知道背后还有多少未知的数字?
因此,面对伊朗的导弹美军吃不消,更别说在第一岛链对抗东亚某大国了。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要发展鹰击-21高超音速弹道导弹这种“划时代兵器”的原因之一吧。
实际上,“萨德”这类陆基反导系统并没有尺寸上的严格限制,可以尽量做大,但海上的情况却复杂得多。舰艇的吨位是有限的,导致标准-3和标准-6这样的拦截导弹都受到了很多制约。
再说得直白一点,鹰击-21作为陆基高超音速弹道导弹的舰载版本,是经过“特化”设计的。比如,陆基版的射程达2500公里,而舰载版就会由于舰艇的吨位限制有所缩水,可能缩到2000公里甚至1500公里。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作战环境。
导弹的优势不仅在于隐身,还在于速度。0.8马赫的美国“战斧”和10马赫的中国“鹰击-21”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平时期的“炫耀武力”需要双方克制底线,但一旦局势激化,便可能变成无止境的“刀兵相见”。
---
02 自我觉醒
说到导弹的作用,它确实极其有效,甚至已经成为了“具备不对称战力的核心装备”。伊朗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
以色列曾高声宣称:我有世界最先进的F-35五代机;伊朗则冷静回应:我有导弹。以色列又说:我有世界顶级的防空系统“铁穹”;伊朗再次反击:我有导弹。以色列最后表示:我的背后有全球霸主撑腰;而伊朗依旧冷静回击:我有导弹。
这场对话简单且直接,但12天的伊以冲突已经证明了,即便伊朗没有F-35,没有“铁穹”,也没有全球大哥罩着,凭借着导弹的力量,竟然能将什么都有的以色列逼到谈判桌前。你不觉得这份能力颇具震撼吗?
想象一下,连特朗普都不得不派遣B-2轰炸机来作秀,袭击伊朗核设施。那时,导弹的特殊性不再是难以察觉的事实了吗?
当然,导弹能有效打击,但导弹的射程是有局限的,这点常被忽视。举个例子,假设你装备了理论射程2000公里的导弹,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射程只能达到1000公里甚至500公里。这个问题跟视力相似:你可能能看到1米内的细节,但3米内你只能看到大物体,10米外你甚至可能认不清亲人的面容。
同样,导弹的射程就如同“手臂”的长度,而导弹的“眼睛”就是侦察和探测的能力。如果“眼睛”看不清,手再长也没用。
这一点随着055大驱和鹰击-21的服役,我更加相信“航母战术正在彻底改变”。美军此前构建的海上决战核心,主要依赖舰载的导弹系统,而中国的海军逐步转向侦察、防空为主,鹰击-21等高超音速导弹的反舰任务成为核心。
这一点也是055大驱能成为全球海军“梦想”的原因之一,单纯谈排水量的大小毫无意义,海军的核心依旧在于装备与战略战术。
2022年4月,俄海军“光荣”级巡航舰的“莫斯科”号沉没,乌克兰声称是其发射的“海王星”导弹所致。如今,没有人再愿意在“坑位互耗”上浪费时间。当我看到网上有人比较中美VLS(垂直发射系统)的数量时,不禁觉得过于浅显。因为真正的导弹对决是要依赖持续的投射量、饱和打击的密度、突防能力,以及超强的反应速度。目标就是在第一波打垮对方,完全不给敌人还击的机会。
如同伊以冲突所示,短短12天美军就损失了15%的“萨德”拦截弹库存,这就是现实:即便如此,美军还敢在亚太地区与解放军较量?别说动手了,连耀武扬威都没这个本事。
所以,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至关重要,不要轻信某些媒体的单方面宣传,只有理性分析,才能真正看清局势。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友善讨论、点赞、关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