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自南都·湾财社
采写 | 南都湾财社研究员 袁泽睿
年轻人不爱配置现金资产更爱黄金了?买主动型基金收益还不如指数基金?最近一段时间,伴随着各大银行集体下调利率,很多市民发现存款放银行定期似乎不再是“上策”,与此同时,债券基金、ETF、另类投资等新选项正在被更多人关注。
对于手握百万资金的群体来说,如何实现资产的有效保值与增值,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既是一道选择题,更是哲学题。本期《百万存款计划》系列将聚焦当下主流的理财路径,帮助你在多元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资产组合。
1
钱放银行不是最优选?
抛开房子、车子,手上能掌控的“票子”才是你的筹码和杠杆。以百万存款作为分水岭,向下你可能不必为生计发愁,向上你很大概率仍需为未来担忧。
在此前的系列报道中,南都湾财社采访了多位手握百万元存款的市民,发现一个颇具普遍性的现象:拥有百万资产不等于具备驾驭百万财富的能力。曾通过环境工程行业积累百万存款的徐先生就坦言,自己并不擅长理财,平时要么将钱存入银行,要么直接投向房产,“图个省心”。
这样的情况并不难理解。据记者观察,“百万元户”们并非专属于金融圈,也不都是投资高手。这个群体可能赶上房地产等传统行业的红利,也可能从新能源、直播等新兴领域脱颖而出,财富来源多元,但理财经验却参差不齐。尤其在如今银行利率持续走低、房产市场也不再是稳赚不赔的“香饽饽”时,不少市民开始焦虑:如何配置资产才是最合适的?
放银行仍然是大多数财富群体的“心头之爱”和“安全港湾”。某头部商业银行财富规划师李先生向记者表示,对百万存款的人群来说,建议可以考虑配置大额存单,这类产品的利率会比普通定存略高。同时,高净值客户往往更容易成为银行的VIP客户,有客户经理定制专门的资产配置方案,有机会及时了解新产品,拿到额度有限的高收益理财产品。
不过,当下将百万资产全部放在银行定期不再是“上策”。目前一年期定存利率普遍跌破1%,即使是大额存单的利率也全面降到了1.5%左右,例如工商银行3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为1.55%,招商银行2年期大额存单年利率则为1.4%。根据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的预测,下半年央行可能降息20-30个基点,存款利率或继续走低。
图片由AI生成
银行理财市场方面,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场存续理财产品规模达30.97万亿元,全市场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4%,较2024年末下行22个百分点。一言蔽之,无论是银行定存还是银行理财目前收益都在大幅缩水。
如果仍倾向于通过银行理财,该如何更合理地配置资产?李先生对此建议,以中等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为例,银行通常建议将约60%的资金配置在稳健型产品,如定期存款或固定收益类资产,以获取稳定回报;10%至20%的资金可作为流动资金日常使用;而剩余约20%的资金则可以投入风险较高、但潜在收益更高的权益类资产,例如股票或基金。
2
从债基、ETF到“买银行”,财富再进阶
图片由AI生成
面对最新3500点的股市综合行情,从债基到ETF,“风物长宜放眼量”。瑞银基金销售首席产品官邓树勋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债券基金已成为提升收益的“优选”。来自瑞富众App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对债券基金的搜索量和浏览量显著增加。
债券基金通常风险低于股票基金,高于银行存款和货币基金,比较适合追求稳健收益、但又不满足于定期存款利率的投资者,常被视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特别在利率下行、股市波动大的时候,债基会受到更多关注。
此外,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投资者欢迎。它是一种“跟着大盘走”的基金,既可以像股票一样在交易所买卖,又能通过一篮子成分股分散风险。无论是想布局整个市场的“宽基”,还是押注某一赛道的“主题型ETF”,都能找到合适的产品。
上海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2023年,指数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10.33%,而主动偏股型基金仅为3.21%。这也从侧面说明,有时“不折腾”反而比“主动出击”带来更高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低利率环境下,银行股股息率逆势上涨,“存银行不如买银行”。Wind显示,截至7月14日,42家A股上市银行中19家银行股息率超过4%,其中光大银行超6%。
在业内看来,金融机构的分红一向比较大手笔。以中国平安为例,按照公告,平安去年全年现金分红总额高达462亿元,约占归属母公司净利润近四成,且连续10多年上涨。
湘财证券分析师郭怡萍认为,此番降息之后,银行经营稳定性与高股息相对优势均得以提升。从基本面来看,银行短期业绩有投资收益支持,中长期业绩受益于资产质量持续稳固与拨备计提充足。在不确定的环境中,银行股具备业绩与估值的相对确定性。
不过,基金和股票投资的高收益永远伴随着高风险。业内人士提醒,若盲目跟风或重仓热门标的,反而容易在高位被套。哪怕是ETF,也仍会受到市场整体走势影响。因此,对于有一定资金储备、但不擅长投资的人群来说,不妨先从ETF这类工具入手,逐步建立自己的投资节奏和市场认知。
3
另类投资打开“潘多拉”世界
图片由AI生成
近年来,相比于持有现金、债券这类传统资产,另类资产正在为年轻人打开“潘多拉之盒”。7月8日,汇丰发布了一项调查,面向全球可投资资产为10万-200万美元的个人投资者。过去一年,Z世代(21-28岁)现金配置占比从37%下降到22%。
记者注意到,45%的Z世代和千禧一代(29-44岁)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持有另类资产。另类资产涵盖了一系列广泛且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包括黄金、房地产、私募股权、对冲基金、商品期货、艺术品、收藏品等。
实际上,另类资产自有一套逻辑和“另类玩法”,具有独特的风险和回报特征,与传统资产相关性低,也不易受股债市场波动影响。
其中,黄金的热度尤为明显。记者看到,今年上半年,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从年初的2600美元/盎司一路上涨至3300美元/盎司左右,涨幅超过25%。“目前我们对黄金持偏高观点,黄金价格受地缘政治、政策等多重因素影响,黄金的战术性配置可成为重要的风险分散工具。”汇丰私人银行及财富管理中国首席投资总监匡正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
上述调查还显示,中国内地投资者的全球化多元资产配置意愿较强,超过半数受访者表示有意向在未来一年配置境外资产。匡正认为,目前海外市场的高质量债券收益率较高,能够有效分散风险,在符合投资者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适度参与。
邓树勋也表示,配置全球债券资产可能会成为投资者在债券投资上的一个新选项,不仅能分散单一市场波动风险,更能在全球央行普遍进入降息周期的背景下,捕捉海外债市的多元化机会。
不过,在上述多名专家共识中,、没有既能保证高回报、又保证低风险的“万全之策”。置身于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如何让手中的百万存款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在于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进行多元化配置。 理财从来不是选“最好”的方式,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