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生态环境部召开7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回答如何解决“人兽冲突”问题等提问时,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张玉军举例说,2024年,仅野猪致害补偿,财政支付资金超1亿元,惠及7万多户受损农户。
张玉军介绍,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持续向好,近500种野生动植物受威胁等级下降,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2024年全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到创纪录的500余万只,“高原精灵”藏羚羊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足10万只增加到目前的超过40万只,朱鹮从最初发现时仅有七只濒临灭绝,到目前突破1万只。这些都充分印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显著成效,显示我国生物多样性从防危止损逐步向系统恢复转变,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
▲野猪(资料图)
张玉军同时指出,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尤其是顶级物种尚未完全恢复或仍处于受胁状态,坚持保护优先仍将是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总基调。当然,随着野猪等部分野生动物种群快速恢复以及活动范围扩大,局地出现了野猪等野生动物致害事件,同时也发生非法下套捕兽等违法行为,都需要严加防范和监管。为有效化解潜在风险,平衡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采取了以下多方面行动。
一是持续改善栖息地环境,增加生态缓冲空间。为了保留和改善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处所,持续优化就地保护体系,协同林草等部门开展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升生态系统承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管理,全国生态质量持续改善。连续8年持续组织开展“绿盾”重要生态空间专项行动,减少人为干扰导致的野生动物扩散。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点问题基本完成整改,实现动态清零。
二是持续推进全社会联防联控,坚决打击捕兽贩鸟等违法行为。指导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和能力。针对局地非法捕兽、捕鸟贩鸟等行为,林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交通运输、公安等部门正在着手研究制定鸟类保护和野猪致害防控专项工作方案,加强依法处置。另外也支持公益组织、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工作,开展缓解人兽冲突的社区综合试点。
三是推动法规政策落实,健全野生动物致害补偿赔偿机制。指导地方政府落实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等政策指南,开展野生动物致害监测预警、综合防控、致害补偿和赔偿等工作。云南、陕西等20多个省区市相继出台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办法,明确补偿标准与范围。2024年,仅野猪致害补偿,财政支付资金超1亿元,惠及7万多户受损农户。
张玉军说,下一步将进一步修改完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方案,加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和常态化监测评估,分区分类加强野生动物管理和种群目标调控;创新生态补偿机制和致害赔偿模式,普及野生动物致害科学防范知识,妥善解决野生动物致害、“人鸟争食”等问题;强化监督执法,加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坚决打击非法捕猎、捕鸟贩鸟等违法行为。
红星新闻记者 付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