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水工主体验收完成,闸阀门安装就位且上下游无水联调结束,预计9月底建成交工,改造后将成世界最大内河单梯级船闸。江苏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所在的苏南运河,更是京杭运河江苏段中货运最繁忙、船舶往来最密集的核心航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水上动脉”。
然而,航道等级不足,让这条串联起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的“黄金水道”一度陷入“大船难进、货物难运”的尴尬局面。如何破题?江苏实施京杭运河苏南段航道“三改二”工程,将目前的三级航道扩容改造为二级航道标准,可航行船舶将由1000吨级扩大到2000吨级,工程深入推进,为沿线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更为“水运江苏”建设注入全新加速度。
船过“老虎口”过一次慌一次
“每年6月梅雨期和9月伏旱期,我们的船在苏南运河段总是提心吊胆。水位不够,加上泥沙淤积,连1000吨级的船都不得不减载航行。原本一船就能运完的货,得要拆成两趟,光运输时间就多出4天。”记者在走访中,多家企业反映类似困境。
常年航行于此的船老大更是对某些河段心有余悸。“‘老虎口’不是白叫的,过一次慌一次。”一位常年跑船的船老大向记者描述,行至长江尹公洲段时,所有船员神经都高度紧张。“这段航道急弯连着急弯,船舶密集、水流紊乱,稍一大意就可能出事。就连我们这些老江湖,到这都得打十二分精神。”
有“老虎口”之称的长江尹公洲航段,地处焦山水道与丹徒直水道交汇水域,全长约10公里。该段航道呈“Z”字形,连续两处急弯角度接近90度,最窄处航宽仅300米。加上六圩河口、谏壁河口等多股船流在此交汇,通航环境极为复杂。
作为连接长三角制造业基地与上海港、太仓港的关键通道,苏南运河却因航道等级限制,难以承接从苏北二级航道南下的集装箱船,导致“北船难下南、南货难北上”的运输断层。作为水运主通道,苏南运河货运量却在持续攀升。以苏州为例,2024年苏州城区段船舶通过量已达31.9万艘次,货物通过量1.5亿吨,体量堪比长江三峡枢纽。加上长江干线船舶大型化趋势显著,苏南运河三级航道在底宽、最小水深、跨河桥梁通航净高等关键通行指标上已逼近安全上限。
数据显示,苏南地区三级以上航道曾占比达82%。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刘怀玉指出,苏南运河属于三级航道,通航标准低于苏北运河的二级航道。这意味着2000吨级的船舶无法直接进入苏南运河,必须换乘1000吨级船舶方可通行,从而显著增加了运输时间和物流成本。
面对这一系列现实挑战,江苏以提升航道等级为突破口,启动“三改二”工程,旨在从根本上扭转通航瓶颈,释放水运潜能。
“三改二”让运输成本显著下降
8月22日验收完成的谏壁一线船闸扩容改造工程水工主体,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十字”交汇口。该船闸是苏南运河唯一直达通江的大型复线船闸,辐射13个省市,串联齐鲁、浙沪、川鄂多地。“建成后,最大年货物通过能力可达1.7亿吨,年船舶通过能力达2.5亿吨,将极大缓解苏南运河通江口门瓶颈,航道通过能力提升60%。”镇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李俊表示。
江苏鸿泰钢铁有限公司码头距谏壁船闸6公里,2艘千吨大船已装满成品螺纹钢,准备驶离港口。“航道畅行后,运往上海的运输时间将从目前的43小时缩短至39小时,运往杭州将从42小时缩短至38小时以内。”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松鹤说。在运输成本方面,目前公司至上海、杭州的含税运费约25元/吨,预计“三改二”工程完成后运输成本将降低5%至10%。
随着硬件设施持续升级,沿线企业也积极抓住机遇,优化自身物流体系,进一步放大航道提升带来的红利。“改造后,吴江纺织循环经济产业园码头由300吨级提升至1000吨级,吞吐量从117.6万吨增至160万吨,提升36%;船舶在港平均停留时间由10小时缩短至8小时,作业效率提高20%。”盛虹集团有限公司热电板块总经理胡全中说。
8月26日,常州中天钢铁集团码头2号港池,“皖中跃6688”正装载发往杭州的钢材。“京杭运河东西向横穿企业,是一条黄金水道。”该集团物流中心总经理张哲伟介绍,“三改二”工程使航道底宽拓至60米,水深稳定在4米,2000吨级船舶可直靠码头,通航能力和装载量大幅提升。目前,企业西流河码头年装卸量约1200万吨,预计3至5年内运输能力再提升20%。
伴随干线提升,集团物流中心东侧的红星河二级短支航道建设同步推进,形成“干线引领、支线联动”的航道网络布局。“这不仅能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更能有效吸引产业要素向航道沿线集聚,为沿线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张哲伟说,中心将打造沪宁线上最大的建材交易中心,预计建筑钢材年吞吐量500万吨,并为南通基地提供年50万吨废钢仓储配送服务。
红利已惠及更多码头。镇江市京口瑞爱斯建材厂厂长丁根福以豆粕装卸为例算起“效率账”:以往卸1200吨需8人工作9小时,人工成本2400元,如今航道拓宽后可装卸2000吨,航行安全也显著提高。
不仅“水道畅通”更要“经济畅通”
“苏南运河‘三改二’工程,不仅是一次航道等级的提升,更是一场以水运引导区域发展的深刻变革。”刘怀玉认为,从企业的运输之困,到世界级船闸的诞生;从码头升级的红利,到水运网络的织密——这条“水上高速”正成为江苏乃至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这一工程的推进,与江苏全省航道网络的系统性规划一脉相承。《江苏省干线航道网规划(2023-2035年)》明确,将提升苏南运河、连申线、望虞河等7条通江航道为二级航道,实现2000吨级船舶全面通达省内沿江重点港区。苏南运河、芜太运河和苏申外港线等航道提升为二级后,实现与周边省份重要水运通道高标准衔接。产业支撑更有力。二级航道网可全面覆盖13个设区市,可通达60%的省级及以上经济开发区。新增新窑航线、黄沙港等16条通港达园专支线航道,有效支撑产业园区“最后一公里”直达运输需求。
“未来,‘水运江苏’建设仍须在规划统筹、绿色转型、多式联运等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实现‘水道畅通’到‘经济畅通’的跨越。”刘怀玉说。
除干线航道升级之外,江苏还加快推进港口枢纽能级提升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和放大水运优势。8月26日,在长三角(盛泽)现代供应链产业园,苏州内河港盛泽码头一派繁忙景象:多艘货轮有序停靠,吊机高效装卸货物,随后这批货物将由此发往各地。长三角(盛泽)现代供应链码头紧邻京杭大运河,南接杭州、嘉兴,东临上海,西靠太湖,是长三角江海河联运体系的关键枢纽。
“相比陆路转运至上海出海,水运虽耗时略长,但内河运输价格稳定,能省去20%至40%的运输成本。”长三角(盛泽)现代供应链产业园副总经理傅晓剑表示,目前一期码头月吞吐量保持1000标箱以上,并稳步攀升,渐成周边大型企业出口货品的首选通道。
傅晓剑透露,二期项目建成后,码头将拥有5个2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和1个2000吨级待泊泊位,形成年吞吐量268万吨的综合码头作业区。同时,引入海关监管功能,企业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从仓储、报关到装船的全流程操作,进一步推动港口带物流、经贸、产业联动发展。
着眼未来,江苏以更宏大的视野布局水运网络,推动“水运江苏”向更高水平发展。记者从省交通运输厅获悉,为推进苏南运河“三改二”,一批务实举措正加快落地:今年将实现2000吨级船舶畅行京杭运河江苏段全线。届时苏南运河通过能力提升60%、运输成本降低20%;至今年底,新增千吨级泊位超30个,全线千吨级及以上泊位累计达79个,至2027年全线千吨级及以上泊位累计达134个。配套方面,年内完成常州水上服务区功能升级,实现沿线5座服务区生活用水、超市、快递全覆盖;到2027年,全省将建成25处内河船舶维修点,年维修能力达10400艘,全面增强水运服务保障能力。
撰文 | 田墨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