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实体经济太难了,特别是街边的那些餐饮店、服装店。

就拿笔者所处的新一线省会城市郑州来说,我家旁边的商场新开了一家服装店。
前两个月还是开业促销活动,第三个月就是一张A4纸贴出来招募合伙人,然后又过了半个月左右的样子,合伙人也不招募了,直接改成转让了。
真的是,实体生意的终点难道都是转让吗?
前几天翻央行数据的时候,我盯着9月份的居民贷款那一栏,心里虽然有准备,但还是咯噔一下——这消费意愿,怎么还是这么“趴窝”呢?
大家好像越来越不敢花钱了,更别说借钱消费、贷款买房这类“大手笔”了。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个事儿,咱们从数据里扒一扒普通人现在的消费心态,尤其是房子这件事,到底有没有真的回暖。
先说说我比较关心的房贷部分——也就是居民的中长期贷款。9月份这一块新增了2500亿元,比去年同期还多了200亿。猛一看,好像楼市有点起色,购房的人多了?但你别急着下结论。
这个“微增”,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尴尬的对比:去年9月,市场实在太冷了,房企销售额环比几乎没动,只涨了0.2%,简直不像个“金九”。
正因为那时行情太差,后来才出台了一波松绑政策救市。所以今年这点增长,与其说是市场热了,不如说是去年太凉,显得今年没那么凉而已。
而且,去年政策刺激之后,四季度的销量往上冲了一波,基数抬高了。这就意味着,接下来几个月的数据可能会很难看——不是市场又冷了,而是去年年底的数字上来了,同比压力就大了。
说白了,现在的楼市,还是靠政策在托底,购房人的信心并没有真正回来。大家还在观望,担心收入不稳,更怕房价站不住。所以别看中长期贷款那点“小阳春”,它背后是脆弱的、被动的回暖。
那短期贷款呢?更不乐观。9月份只增加了1421亿,比去年同期少了接近1300亿。
这说明啥?说明咱们老百姓连日常消费、短期周转都越来越谨慎。
央行还公布了一个数据: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连续下降,半年少了1200万张。
这个细节很现实也很扎心——大家不是不想消费,而是不敢轻易负债了。
我身边不少朋友现在买东西更看重实用和必需,以前喜欢分期买的手机、家电,现在都改成“攒够再买”。
为什么大家突然这么“收缩”?我觉得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工作和收入预期不稳。这几年形势变化快,很多人不敢把未来的钱提前花掉;二是前两年各地发消费券、搞补贴,其实也透支了一部分购买力。
现在政策退潮,消费也就跟着退潮了。不是大家不爱花钱了,是现实逼得人更理性了。
所以你看,不管是短期消费,还是中长期买房,居民整体的信贷意愿都偏弱。前9个月里,只有3月和6月的居民贷款比去年同期多,其他月份全在降。
这不是某个月偶然的现象,而是一个持续的趋势——大家更愿意存钱,不愿意借钱;更倾向保守,不敢冒险。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防御心态”。对未来没把握,那就先守住钱袋子。
我有个读者上个月跟我说,他现在每个月强制储蓄三分之一工资,剩下的才敢花。
这种心态很普遍,也直接影响了整体经济数据的走向。居民部门贷款恢复慢,不是因为大家变“抠”了,而是安全感变少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低欲望信贷”的阶段。不是不消费,而是不轻易负债消费;不是不买房,而是不盲目加杠杆买房。
这种转变,短期看会让数据不太好看,但长期来说,也可能倒逼市场更健康、更实在。房地产不能总靠政策强拉,消费也不能总靠补贴硬推。
信心,终究要回到稳定的就业、合理的房价和可持续的收入上来。
所以朋友们,别被一两个月的“同比微增”给忽悠了。真正的回暖,不是数据上的昙花一现,而是你我心里踏踏实实,敢花钱、敢贷款的那份底气。而现在,这份底气,我们还在慢慢找回来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