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与“免密支付”以其无需繁琐操作的便捷性,成为年轻群体的支付首选,而如今,这股便捷支付风潮正悄悄跨越年龄壁垒,涌入中老年人这个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
从电商平台的日常购物,到社交软件的服务充值,再到生活缴费的快捷结算,各类新型支付功能以“高效便捷”为标签加速覆盖消费场景,也逐步融入中老年人的数字生活。
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对十余名具有网购经验的中老年人进行调研采访,其中大多数用户曾遭遇小额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先用后付更是让不少用户陷入重复购买的困局,有人购买了五桶食用油,还有人购买了两袋大米。新型支付方式下,不少中老年人在“以为免费”的认知中被动消费,在“无需输密码”的便捷中遭遇未知扣款。
与年轻人的熟练驾驭不同,多数中老年人对支付规则的认知存在天然短板,多数受访用户认为,先用后付、免密支付这类新型支付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无法满足中老年群体对于支付工具“简单、安全”的核心需求。
这类移动支付便利产物,渐成中老年人生活中的“甜蜜负担”。

“无感”支付,成非理性消费诱因
学会网购的第七年,王阿姨在“先用后付”上栽了跟头。
“都说拼多多上拼单便宜,这两年我偶尔会在拼多多软件上购买一些蔬菜、水果。我儿子给我把前面的注册环节、银行卡绑定等操作完成了,我只需要选好商品付款即可。前段时间,我又下单了一桶食用油。”10月19日,王阿姨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
而在下单两天后,王阿姨望着陆续到货的五桶5L食用油傻眼了,赶忙向家中子女询问为何会出现这一情况。根据王阿姨提供的截图信息,其所购买的五桶食用油付款金额均为0,在实付金额旁边,有绿色小字标注了“先用后付”。
据王阿姨回忆,正是因为下单后未显示扣款信息,叠加拼多多的“拼单”玩法,她便认为是拼单失败导致的未扣款,自己也未能购买成功,由此出现了重复下单的情况。这也是王阿姨首次了解并使用先用后付。
“家里平时就我一个人,如果存放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用完,退回去一方面担心邮费,另一方面前面没扣款,我都不知道怎么操作退款了。”王阿姨解释称。最终,在熟识的快递员帮助下,王阿姨完成了其中四桶油的退货操作。
尽管得到平稳解决,但王阿姨提起先用后付还是心有余悸。王阿姨指出,并不清楚是在哪一时间点、哪一环节开通了先用后付,只是一旦原本熟悉的支付流程发生改变,自己就很难对整个消费流程进行把控与判断,也会引发对未知扣款的担忧。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王阿姨手机上的拼多多App首页,多个产品链接下方均有“先用后付”“0元试穿”等小字提示,先用后付也仍是王阿姨在拼多多的默认支付方式。“主要是不知道在哪里关闭,后面我只使用过一次,也是到货后付款的。”但在问及收到商品后何时扣款、在哪一渠道扣款时,王阿姨却无法给出准确回答,仅表示“反正总是会扣款的,具体我也不清楚”。
不仅仅是先用后付,过去几年间,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以“0元下单”“一键付款”的便捷性迅速渗透至消费场景的每个角落,但由于对规则理解的差异,叠加部分平台“0元”“免费”的刻意引导,这些便利的支付服务,逐渐成为老年人的消费困境。
而便捷的支付方式,也像一层迷雾,模糊了消费者对资金流出的实时感知。王阿姨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中提到,自己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购物时不知何时开通了免密支付,“每次就几十百来块”的小额特性,在免密支付“无感”体验下更易让人放松警惕。
“曾经有一个月我下单了近30个快递,到了次月查询银行卡余额时发现少了近千元,也让家里人大惊失色。我都以为账户被盗刷了,而且实际上很多支出是没必要的。”王阿姨指出。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亚指出,“先用后付”和“免密支付”的设计初衷是提升购物便利性,但在实际应用中,特别是对中老年用户群体,可能是在无充分认知的情况下做出购买决定,导致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商品,造成经济和资源的双重浪费。这也说明了电商平台在对产品的推广介绍上可能会存在信息透明度不足的情况,在对特殊群体的保护上未充分考虑特殊群体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存在消费者教育缺失的情况,这些情况成为非理性消费的诱因。
开通“一键成”,关闭“绕迷宫”
事实上,王阿姨的案例并非孤例。10月20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调研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等这些被平台力推的创新支付功能,在便利年轻人的同时,却也将不少老年群体推入“被动困境”。
以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十余位中老年人为例,有超半数用户遇到过被动开通的情况,更有近10名中老年人向记者“吐槽”了该功能的风险及自身担忧。
从调研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受访中老年人曾在主流电商平台进行网购或支付行为,6位老年用户曾遭遇小额免密支付被动开通或误操作开通的情况,仅2位用户是自己主动选择使用该功能。
与王阿姨一样,多位受访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拼多多“先用后付”,其中甚至有人认为拼多多“只能先用后付”。其中有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她一直采用的是先用后付方式,被问及为何不选择密码支付,她直言,“我不知道能输密码,一直以来都是先用后付,什么时候开通?不是一开始就开了吗?怎么开的,不知道啊”。
还有中老年用户误解,这样的“先用后付”都是默认开通,并不需要个人授权,甚至还有人误以为这是“产品试用”,直到扣款才察觉异常。
从使用态度看,中老年群体对这些创新类支付方式的排斥性显著。7位受访中老年用户明确表示“不需要”免密支付,6位认为“先用后付”没有实际用处,核心顾虑集中在“易误操作”和“资金安全”。这种态度也与他们的使用场景高度相关,目前,不少中老年成为微短剧付费主力军,且多在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上高频消费,而这些平台也被视为支付功能诱导开通的高发区。
那么,为什么被年轻人追捧的创新支付方式,会引来中老年人集体排斥?一位受访用户的经历印证了数据背后的问题,“停车场缴费着急出门,弹窗一点就开了免密,事后才发现”。
原来,不少平台普遍采用“诱导式设计”,将支付功能与优惠券、折扣绑定,或把开通选项设为默认,关闭键隐蔽而确认键突出。
此外,还有中老年用户因不了解“先用后付”逻辑,重复下单两袋大米;还有人误开通爱奇艺自动续费,每月被扣30元,半年后才察觉。
而免密支付等操作引发不满的背后,是开通“一键成”、关闭“绕迷宫”的难题。从北京商报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开通容易关闭难”是中老年用户的共同吐槽,有8位受访者反映找不到关闭入口或需填写过多信息,有人想取消免密支付,翻遍手机设置仍无果;还有人因先用后付误操作,但最后还需承担退货运费等问题。
“我们不怕学新东西,但怕被套路。”一位受访老人的感慨道出了大多数中老年群体的心声。
“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存在一定副作用,并非适合所有人。”知名经济学家盘和林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中老年用户群体中,一部分人可能是追求便宜,或者是对功能有误解,也有一部分人可能是没有看清楚功能细节,不知道这个功能存在副作用,而他们共同的问题,则是对退货规则不甚了解也不太熟练。
李亚认为,平台对中老年用户群体开通“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时,应充分提示必要性。中老年人对“先用后付”的性质认识不足,未意识到其本质是信用合约,涉及还款义务、逾期风险等。对“自动扣款”等问题,平台应通过显眼的弹窗、红色警示图标或人工客服确认等方式,向中老年用户特别强调。
别让“便利”压倒“安全”
根据2025年7月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5年6月末,我国网民规模达11.2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9.7%;60岁及以上银发网民规模达1.61亿人,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我国老年群体互联网普及率达52.0%。
当前,移动支付已然深入了居民生活的众多场景,不论是网络购物、出行交通,还是线下菜场、药店等高频消费场景,不少中老年人已习惯扫码付款、线上转账等基础功能。结合北京商报记者的调研结果来看,受访用户普遍认为,移动支付的便利性值得认可,但中老年人对支付工具的核心需求是“简单、安全”,先用后付、免密支付这类新型支付方式,在实际使用中并未能满足前述需求,开通必要性不高。
对于平台方而言,新型支付方式的推行本质上是通过“绑定用户行为”,增强用户黏性与复购意愿,拉长消费周期,通过简化支付流程,降低用户决策与操作成本,降低初始消费门槛。而当追求“简单、安全”的银发群体遇上极简化的新型支付,背后既是技术迭代带来的便利,也潜藏着认知错位引发的消费风险。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当前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个别平台的偶然现象,而是移动支付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共性矛盾,即科技迭代速度与中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实际应用需求的失衡,甚至衍生出诸多对立点。看似简化的支付流程,对中老年人而言反而成了“障碍”,便利的工具没能真正适配他们的使用场景。
对于如何平衡先用后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带来的便利与风险,李亚建议,平台在中老年群体开通流程中,对关键条款应用显著方式单独提示,并由用户手动输入确认。推出“老年友好版”版本,开通/关闭免密支付时,提供适合中老年人的交易流程。可以建立“先行赔付”机制,若因诱导开通、误扣款导致中老年用户损失,电商平台应先行垫付,再向合作方追偿。
在盘和林看来,平台方应尽量避免向中老年用户群体推送免密支付这类功能。免密支付和先用后付都有一定的信用支付性质。一方面是中老年人对线上信用系统不了解,容易留下不良记录;另一方面,平台也不应该赋予中老年群体过多信用。
王蓬博认为,可将“支付功能的安全与适配设计”纳入强制性标准,从制度层面规范平台行为。例如,优化设计流程,无论是开通先用后付、免密支付,还是到期自动扣款前,都需增加明确勾选、二次提示等步骤。强化群体适配性,设计理念需兼顾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同时平衡便捷与安全。
“支付本质是工具,既要保留其高效属性,更要通过人性化流程设计控制风险,才能让不同群体都能放心使用,让移动支付真正成为普惠性的便利工具。”王蓬博补充道。
北京商报记者 廖蒙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