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德法两国频频“冒头”,在涉华表态上愈发激进和无理。
首先是法国总统马克龙近日在欧盟峰会上放话,若中国拒绝在稀土出口管制上让步的话,欧盟就应该动用最有力的贸易工具,甚至提到了“核选项”《反胁迫工具法案》。

实际上,德国也被曝出有类似的想法,不过,《反胁迫工具法案》自2023年底生效以来,虽被视为“核选项”,但至今从未启用,但德法倒是先把姿态摆得十足强硬。
现在,德国央行行长纳格尔也跳出来横插一脚,其原话是:“如果报复中国是最后的手段,那我们必须强硬起来,做出大胆决定。”
这一连串操作下来,颇有些“联手施压”的架势。
不过,细究纳格尔的所有表态,又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
据彭博社报道的内容,纳格尔在“柏林全球对话会议”上,一边声称希望欧洲能化解与中国的贸易难题,一边又毫不掩饰地强调,欧洲得为必要时的“强硬行动”做好准备。
他在放出“干票大的”狠话前,也不忘留一句“希望仍有回旋余地,还有时间解决问题”,还强调他认为的理想情况是中欧双方能够达成共识以及协议。

不难看出,这本质上是在“施压”与“留退路”之间找平衡:既想靠“强硬”姿态争取谈判筹码,暗示中方若不让步可能转向“对抗”,但又不想彻底切断合作。
而纳格尔之所以会发表那样激进的对抗言论,一方面是意识形态的固有偏见,另一方面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对德国来说,最直观的冲击就在汽车产业,据汽车行业分析机构JATO Dynamics数据,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销量近乎翻倍。
而曾经曾经靠汽车、机械赚得盆满钵满的德国,如今不仅要面对中国车企的价格竞争,在新能源、智能化这些关键领域,以往的优势也正在一点点流失。
更让他们坐不住的是,中国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击中了德国制造业的“软肋”。
稀土是汽车电机、半导体、高科技机械等产品的“命门”,而德国在这些产业上高度依赖进口,中国作为全球稀土生产的主导者,相关管制措施让德国企业立马慌了神,生怕供应链断了。

与此同时,欧洲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日子也不好过。
随着中国本土品牌崛起,欧洲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以往靠技术、品牌在中国市场“轻松盈利”的日子早过去了。
显然,纳格尔的“报复”言论,看似来势汹汹,实则更像是对当下困境的一种情绪宣泄。
只能说,一些西方人习惯了“占便宜”,一旦自身利益诉求未能得到满足,或是在竞争中落了下风,便动辄用“报复”“对抗”这类激进言辞施压。
可这种“打嘴炮”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只会不断消耗中方的耐心与信任,最终只会让自己失去更多合作机会。
中国在稀土管制上的措施,本就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操作,中方还明确指出,一直为欧盟企业提供审批便利。

德法若真把“核选项”“报复”当回事,最终只会反噬自身,毕竟中欧产业链深度绑定,德国汽车、法国奢侈品等行业,都离不开中国市场和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