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经济增速放缓、大行业务下沉以及数字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压缩。因此,中小银行应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形成错位竞争,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01
银行业存在同质化竞争
1. 银行同质化竞争的主要表现
首先是客户群体同质化。近年来,随着大型银行业务“下沉”,中小银行的传统客户群体和大型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客群出现了重叠,双方围绕这一客群中的优质客户展开竞争。其次是产品服务同质化。大型银行产品创新研发能力较强,在其创新产品落地后,中小银行竞相模仿,导致金融产品同质化。以“专精特新”贷款产品为例,大中小银行的大量产品在准入标准、抵押担保方式、期限、额度甚至产品名称上都没有明显差异。最后是技术路径同质化。中小银行普遍缺乏独立的科技系统开发能力,而大型银行的科技系统难以满足中小银行个性化需求,导致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缺乏特色。
2. 银行同质化竞争的后果
一是中小银行市场份额逐步流失。据笔者的一项调查,某城市商业银行曾专注于小微企业贷款,然而近年来其客户流失率每年在 15% ~ 20%。这种现象并非个案,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19 年以来,大型银行在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中的占比由 35% 以下上升至 2024 年底的 52%以上;中小型银行占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比例则相应由 2018 年的 53.74% 下降至 2024 年底的 37.61%。二是中小银行战略定位迷失。在与大型银行竞争客户群体时,中小银行陷入两难:若追随大型银行,可能因规模及资源劣势被挤出市场;若坚持差异化定位,经营风险则显著上升。在信贷增速乏力时,中小银行被迫将资金转向金融市场业务,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甚至组建了专门的债券交易投资团队,专司债券投资,形成“大行放贷、小行买债”格局,加剧资金空转,不能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三是中小银行营业收入、利润增长乏力。近年来,多家中小银行出现营业收入和利润下降的情况,其中贷款收益下降是一个主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2019 ~ 2024 年,全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复合年均增长率为 6.47%,股份制商业银行为 5.17%,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仅分别为0.68% 和 0.58%。而债券投资收益率普遍低于贷款 2 ~ 3 个百分点,也进一步影响了中小银行的收益。
02
银行同质化竞争的深层原因分析
1. 政策与监管缺乏差异性
近年来,大型银行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监管要求,凭借资金成本低、风控能力强等优势,主动向中小微企业、县域经济等中小银行的传统阵地“下沉”,中小银行很多优质客户流失。以普惠金融为例,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度设置小微贷款目标,此后政策层面对大型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也作出明确要求。“两增两控”等定量监管政策更是进一步强化了大型银行普惠金融服务压力,一定程度上对中小银行长期形成的经营模式造成冲击。同样开展普惠金融,大型银行可通过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再贷款)获得资金支持,这些工具利率远低于市场水平。
2. 银行发展模式趋同是根本性原因
长期以来净利息收入是我国银行业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营收中占比可达到80% 以上。在经济增长较快时,银行业可以跟着实体经济上规模,走外延式扩张道路。在利差较高的环境下,银行只要扩大资产规模便可实现稳定盈利,这导致银行普遍存在规模情结,发展模式趋同。部分中小银行因此忽视了对小微企业、个人客户的产品开发和服务,其“属地优势”未被充分挖掘。近年来银行息差收窄、优质资产减少,银行风险偏好下降,进一步加剧了业务模式与目标客户的趋同。
银行发展模式趋同违背了政策设计初衷。设计多层次银行体系是希望大中小银行各自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天然分工。但实际情况是,大、中、小银行的经营并未呈现明显差异化,中小银行试图进入大型银行的经营领域、大型银行在数字化变革下也可以很好地服务小微客群,原先设定的职能边界被打破。
3. 中小银行资源与科技能力不足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中小银行的资源与大型银行差距较大。大型银行在贷款定价竞争中占据天然优势,而中小银行普遍资金成本较高。同时,中小银行业务资质较为单一,与大型银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相差悬殊。
中小银行在科技与人才方面也存在短板。大型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近年来,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每年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均超过 200 亿元,超过多数中小银行的年度总营收。以智能风控系统为例,大型银行可以依托规模优势分摊成本,一套系统的支出可由成千上万个分支机构共同承担,而中小银行往往只能依靠一两百个甚至更少的分支机构消化成本,形成显著的成本压力。中小银行在吸引顶尖金融科技人才方面亦存在劣势,从而进一步拉大与大型银行之间的差距。
03
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 营造大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制定差异化监管考核机制
在政策环境方面,鼓励中小银行深耕本地市场,服务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与居民。尊重市场规律,弱化对大型银行普惠金融等方面的严格量化考核,在金融创新试点、跨境业务拓展等政策上给予支持,助力其参与国际竞争,发挥规模与资源优势服务大型企业及复杂金融需求客户。
在差异化监管考核机制上,依据银行规模、业务范围与风险特征,制定不同的监管指标与考核标准。对中小银行,侧重于普惠金融服务成效的考核;对大型银行,更关注系统性风险防控、金融创新合规性等方面的评估,引导其专注于复杂金融产品服务等领域,与中小银行在客户群体上实现清晰差异化,最终形成层次分明、协同共进的银行体系。
2. 发挥本土优势、深耕本地市场,培育不可替代性
为进一步巩固自身优势,中小银行需依托人缘、地缘、亲缘优势,实施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地方法人机构的灵活性,深度融入社会治理、民生工程,做好金融前置服务工作。以农村商业银行为例,应紧紧依托服务小微企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方面的比较优势,深度嵌入当地特色产业,打造富有本土特色的“小而美”银行,切实让本土优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3. 通过提供特色化产品服务锻造差异化专业能力
一方面,聚焦主责主业,摒弃“求大求全”思维,在专业赛道上深耕细作,形成错位优势。在信贷业务上,注重投放质量,强化差异化竞争与风险管理,探索新业务模式,深度融入区域经济,满足多样化金融需求,以此抵御同质化竞争。另一方面,面对大型银行业务下沉、普惠小微市场同质化加剧的现状,中小银行应坚持“向下、向小、向信用”,打造特色产品矩阵与专业化服务,培育区别于他行的客户群体。发挥线下走访与网点覆盖优势,从产品推销转向客户关系经营,加强营销触达,凭借特色化服务构筑难以复制的专业能力。
4. 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化转型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需依据自身资源与战略定位,重新整合战略、组织、流程等元素,以此驱动构建业务数字化能力与风险防控能力。同时,结合地方经济、产业特色和客群情况,确定差异化、特色化的转型定位,充分对接 DeepSeek 等开源平台,节约研发成本,走“小而精”的数字化之路。在具体实施方面,可大力发展场景金融,借助开放平台打造场景家族,盘活私域客户,推进零售转型,打造社区银行。面对人才短缺难题,中小银行不仅要从顶层设计数字化战略,还需培养和储备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分阶段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加快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和转型发展
一方面,对风险较小但确需转型的机构,要补充资本金助其抵御风险、实现发展。拓宽资本补充渠道,如优化股东资质、简化审批,支持引进合格股东增资扩股,放宽条件让中小银行发行优先股等资本工具,支持优质中小银行上市。另一方面,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能否服务好实体经济与银行数量没有直接关系,应推动合并重组,提升区域市场集中度,减少同质化竞争。
作者:
罗煜(IMI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财政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达冉江·凯色尔(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
《中国金融》2025年第16期
版面编辑|孔姝潼
责任编辑|李锦璇、阎奕舟
主编|朱霜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