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金融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正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战略高地。然而,这片蓝海对于中小银行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战场。
从行业现状来看,多数中小银行的新能源汽车金融业务仍停留在零星合作阶段,整体业务渗透率相对偏低。目前仅部分具备区域资源或风险管控能力的中小银行实现了实质性涉足,比如部分城商行、农商行通过与本地化网约车平台、区域经销商建立联动合作的方式,切入这一市场。
不同于头部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凭借资金规模、科技能力争夺核心渠道,中小银行将“本地化”“精细化”作为核心优势,聚焦特定客群与场景,通过量身定制的服务模式,在新能源汽车金融市场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增量空间。
从具体实践来看,本地租赁公司、网约车平台的运营车辆客群是中小银行优先突破的方向。中小银行资金规模、品牌影响力远不及头部机构,与大型主机厂谈判时缺乏议价权,且无力承担核心渠道的高额返佣,强行介入只会陷入“成本高、风险大”的困境。而本地租赁公司、网约车平台等场景方,虽不具备全国性规模,但对本地客户信用状况、运营稳定性更了解,且其核心需求是解决旗下司机或租户的购车资金问题,与中小银行“服务本地”的定位高度契合。
与产业链主体构建生态协同,是中小银行深化差异化竞争的重要路径。比如,与区域性新能源汽车品牌开展深度绑定合作,通过风险共担降低单一机构的风险敞口,还能借助品牌方的线下渠道、客户社群等资源,精准拓展目标客群,破解中小银行获客渠道有限的难题。此外,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金融+保险”产品,如电池延保保险、车辆残值保障保险等,既能降低自身风控风险,又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产品竞争力。
县域乡镇市场则是中小银行凭借网点优势深耕的另一客群主体。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的推进,三四线城市及县域市场的渗透率正逐年增长,中小银行可依托下沉网点优势,针对县域乡镇客群的消费特征与需求痛点,推出门槛适配、流程简化的特色金融服务,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同时,通过整合本地维修、充电等配套资源,可将“单一金融服务”升级为“一站式用车服务”,用服务粘性弥补场景资源不足的短板。
中小银行在推进差异化竞争的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渠道、场景、风控的三重壁垒仍客观存在。
新能源汽车销售高度集中于主机厂授权4S店和大型品牌体验店,这些核心渠道早已被头部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锁定。在此背景下,中小银行议价能力弱、承担不起高额返佣,只能转向次级渠道获客。又因缺乏全国性场景布局能力,难以对接车企、充电运营商等产业链核心主体,只能覆盖本地零散场景。
新能源汽车金融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监管政策的动态调整对业务合规性提出更高要求,电池技术标准的持续迭代影响资产评估逻辑,而新能源汽车价格的频繁波动更直接冲击市场供需平衡,多重变量交织下的市场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在把握这一领域机遇的过程中,不仅要坚守合规底线,更需构建适配市场变化的可持续业务模式。其中,强化新能源汽车残值预测能力至关重要。作为金融业务中抵押资产价值评估的核心依据,精准的残值预测既能规避因车辆价值缩水导致的抵押资产减值风险,又能为贷款额度设定、还款周期设计、贷后风险处置提供科学支撑,是连接合规管控与业务可持续性的关键纽带。
车e估基于10余年的丰富服务经验与成熟的技术沉淀,构建了AI智能估值模型为核心的汽车金融资产价值管理解决方案和产品,精准预测车辆未来残值,为金融机构提供科学、客观的价值评估依据。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对汽车资产价值的判断能力,还有效降低了因估值不准带来的信贷风险。
新能源汽车金融的蓝海之争,中小银行的破局关键不在于“比拼资金规模与网点覆盖率”,而在于“深耕本地客户需求、洞悉新能源汽车生态逻辑、打造差异化服务能力”。正是渠道壁垒高筑、场景覆盖力薄弱这些壁垒,反而凸显了中小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必要性。
上一篇:罗煜等: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