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备
据《法治日报》报道,北京市民陈先生被几张闲置银行卡“愁坏了”。从上学到工作,他攒了5张不同银行的卡,想注销却得往返多家银行柜台,耗时费力。这其实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共同困扰——每个人钱包里,可能都躺着几张“沉睡卡”。
这些“沉睡卡”从何而来?从出生、上学到工作、买房,我们在不同阶段常被要求办理特定银行的储蓄卡。不少银行还推出“办信用卡送礼品”等活动,诱导人们开卡。正是这些被动办理,让每个人手中都积攒了大量银行卡,而经常使用的往往只有一两张。
闲置银行卡看似无害,实则暗藏风险。对用户而言,部分银行会对长期闲置账户收取管理费,虽单笔金额不大,积少成多也是不必要的支出。更严重的是,有人因出售、出借闲置银行卡,被不法分子利用,涉嫌“帮信罪”等罪名,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麻烦。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合力。用户应定期清理手中银行卡,做好主副卡规划:主卡用于工资和理财,副卡覆盖日常消费。同时要加强金融知识学习,不随意转借、出售闲置卡,筑牢安全防线。
银行和相关部门更应主动作为:规范营销行为,杜绝诱导办卡;通过手机银行、短信等方式,主动提醒用户清理“休眠卡”,提供便捷的注销流程,避免用户“为注销卡跑断腿”。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消除群众的烦恼,赢得大家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