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1日,央行发布了《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一个时隔一年多再次出现的词,引发市场关注,那就是“跨周期调节”。
央行表示,将“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融资条件相对宽松。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是央行时隔一年多重提“跨周期调节”,上一次提及“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还要追溯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那么,什么是“跨周期调节”,什么是“逆周期调节”?
打个比方,假如你开车出门,遇到坑洼路面,得赶紧减速、微调方向盘,避免颠簸,这就好比逆周期调节,针对的是“路面波动”;而“跨周期调节”,就像是出发前不仅看了实时路况,还规划了整条路线,考虑到哪里可能修路、哪里限速,甚至提前保养了车辆,目的是让整个行程更平稳、更高效,兼顾眼前和长远。
具体到经济层面,逆周期调节主要是针对短期经济波动,经济增速暂时放缓时,通过政策发力托底增长。像下调逆回购利率,就是为应对短期有效需求不足的逆周期调节;而跨周期调节更看重长期健康,要解决产业结构、内生动力这些根本性问题。
简单说,逆周期调节侧重于平滑短期经济波动,而跨周期调节则在此基础上,更强调跨越经济周期,为中长期的结构性目标服务,两者是互补和递进的关系。
那央行时隔一年多重提“跨周期调节”,意味着什么呢?
这不是简单的旧词重提,背后藏着重要的政策信号。
首先,政策思路更注重“平衡”。一方面,当前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巩固,所以短期稳增长的任务依然重要,政策会继续发力托底;另一方面,力度会更审慎,不会只顾眼前而透支未来,重点放在优化结构上。
比如政策会更精准地支持重点领域,像科技创新、消费提振、小微企业这些方向,可能会有更多金融支持。如果你是创业者,尤其是在科技领域,未来获得贷款的难度可能会降低;如果是普通消费者,在消费信贷、养老服务等方面,或许能享受到更便利的金融服务。
其次,这意味着政策在为“十五五”开局铺路。“十五五”开局在即,要迈好第一步,就得提前布局。跨周期调节就是要引导经济形成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这样一来,增长会更有韧性,抗风险能力也会更强。
“在需求不足、物价水平较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大背景下,单纯依靠逆周期调节可能加剧结构性失衡,需通过跨周期视角统筹短期托底与长期转型。”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风口财经记者,跨周期调节有助于淡化对数量目标的过度关注,转向价格型调控和结构优化,提升存量资金效率,匹配高质量发展要求。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商业银行合理定价、稳定净息差,防止因短期利率过低导致长期金融脆弱性。
那么,接下来会不会有更大力度的宽松政策,比如降息降准?
从报告信号来看,更大力度的宽松空间是有的,“十五五”规划建议也提了“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但考虑到跨周期调节的长远考量,时点可能会后移。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更大力度的货币政策宽松仍有空间,但时点可能后移,降息降准或于2026年第一季度落地。
另外,重提跨周期调节,还意味着“政策合力”会更强。未来不只是货币政策在发力,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等都会协同配合。比如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货币政策会提供资金支持,财政政策可能会给税收优惠,产业政策会明确发展方向,多管齐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