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正式接收五架枭龙战机,单价超过1亿美元。

南高加索的天空如今换了新画风。就在巴库胜利日阅兵队形掠过城市屋顶时,五架JF-17“枭龙”Block III战机以楔形编队冲入空中,尾部喷口的火焰在总统府上空划出一道亮线。这是中巴联合研制的三代半战机第一次出现在高加索的天空。阅兵并非象征性展示,而是真正的飞行交付。飞机直接从巴方机队编号中抽调,飞抵阿塞拜疆后立即交接,象征着阿塞拜疆空军正式跨入装备有AESA雷达的新一代战机行列,成为继巴基斯坦、缅甸、尼日利亚之后的第四个用户。
价格很快登上热搜。合同总额为46亿美元,采购数量40架,平均每架价格超过1.15亿美元。这一价格刷新了枭龙战机的出口纪录,也让军贸圈惊叹不已。至于为何如此昂贵,只要看看配套清单就能明白。
这批飞机的交付路径颇为曲折。十月中旬,它们还以巴基斯坦空军涂装飞入高加索地区,名义上是参加联合演习。巴方当时称只是“参演,不交付”,镜头中机身编号清晰可见。然而到了11月8日,它们再次出现时,国旗、队徽、尾号全部清除,只留下阿塞拜疆空军序列号,以整齐编队飞行。演习成了掩护,阅兵变成交接仪式,省去了额外调机费用,也保留了足够仪式感。这种灵活交付方式,是巴基斯坦空军熟悉的“老套路”。
在这些战机中,编号24-322最引人注目。十月的照片里,它仍保留原有涂装,一个月后便以裸机姿态出现在队伍中,身边还有一架双座型JF-17B。后座上坐着阿塞拜疆空军塔希罗夫上校,说明飞行员转训工作已经公开进行。大部分阿塞拜疆飞行员此前驾驶米格-29或苏-25,为了适应枭龙Block III这种具备现代化航电系统的战机,他们必须先在双座机上完成过渡训练。
高价格并不只来自机体本身,而是整套体系化服务。46亿美元的合同中,不仅包含40架战机(包括训练机),还包括备用发动机、备件、飞行员培训、地勤保障体系建设等内容。武器配备上包括中程空空导弹PL-15E和近距格斗导弹PL-10E。整个后勤、维护和地面测试系统也将一并建立。这是枭龙系列首次将“体系战力”整体出口,客户购买的不仅是飞机,更是一整套作战和保障体系。
Block III版本本身性能大幅提升,与尼日利亚的Block II完全不同。它装备了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AESA),具备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DAS)、新一代航电与电子战系统,并增加了导弹逼近告警(MAWS)。火控系统支持发射PL-15E导弹,可攻击140公里外目标,近战则可挂载PL-10E。整体平台属于三代半,但武器性能已接近四代机水准。
交付速度也相当迅速。合同签于2024年2月,2025年11月首批五架就已到达。卡姆拉工厂年产能约20架,为满足阿塞拜疆的需求,生产顺序被提前插入巴方订单之前,这种“插队生产”自然增加了成本,也使单价更高。
阿塞拜疆选择枭龙的原因非常明确。其空军主力仍是老旧的米格-29和苏-25,训练机L-39也服役已久,机龄普遍超过三十年,弹药和技术链不稳。纳卡冲突中,无人机表现突出,但在空中作战上仍存在短板。制空权的关键在于空空导弹、雷达与电子战能力,而枭龙Block III正好能弥补这些空白。
此外,阿塞拜疆希望摆脱对俄罗斯的依赖。纳卡战争期间,俄方态度摇摆,使巴库方面心存芥蒂。如果继续采购苏-30或米格-35,后续的备件、升级、弹药都将受制于人。相比之下,中巴联合供应体系更稳定,也不带政治附加条件。阿塞拜疆要的是自主、安全、可控的武器生态。
西方阵营的选择他们也考虑过。F-16虽然性能优秀,但采购价高达四千万美元以上,维护费用昂贵,武器使用还需获得许可。相比之下,枭龙Block III在性能上接近早期F-16V,但整体费用更低,更适合阿塞拜疆有限的军费预算。它在性能与成本之间找到一个理想平衡点。
这笔订单对中巴两国也意义重大。战机最终总装在巴基斯坦完成,但核心技术和部件由中国提供——包括雷达、航电、飞控系统以及PL-15E和PL-10E导弹。巴方提供生产平台,中国提供完整作战体系。这不仅扩大了中国的军工影响力,也让中巴联合产业链实现更高层次的国际回报。
目前,枭龙的国际用户群正在逐步成形。巴基斯坦拥有约160架,缅甸16架,尼日利亚3架,阿塞拜疆则订购40架。名单之外,还有阿根廷、马来西亚、伊拉克、埃及、菲律宾等国在洽谈。它们普遍军费有限,但希望具备中远程空战能力,枭龙正好填补这一市场空白,成为“量身定制”的战机方案。
未来几年,南高加索的力量平衡将因此改变。等阿塞拜疆全部40架Block III投入作战序列后,将形成该地区规模最大的AESA雷达战机群,对亚美尼亚及其背后势力的格局产生影响。按计划,首批五架已完成转场和涂装更换并正式移交,2026年将再交付10至15架,全部交付预计在2027年前完成。届时,阿塞拜疆空军将彻底告别苏式遗产,迈入现代化空军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