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消息显示,近日,2天的七国集团外长会(G7峰会)在加拿大落下帷幕,从他们发布的联合声明能够看出,基本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这份声明中,他们5次提到中国,妄议中国内政,主要包括:
其一,台海问题是首位。声明称,“反对以武力改变现状”,并支持台湾“有意义参与国际组织”。
其二,南海问题上,G7声称反对中国使用“水炮及军事化胁迫”,并表达对“航行自由”的担忧。
其三,G7对中国核力量的指责更是充满矛盾。声明称中国“快速扩增核武库”,要求中方“提升透明度”。
其四,乌克兰问题上,谴责“中方向俄提供武器”,甚至污蔑说,“中方的援助是俄发动战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其五,声明还指责中国“产能过剩”,不点名批评中方的稀土管制措施。
可以看出,这些话题基本上也都是老调重弹了,G7峰会声明的“反华”调子也基本已成定性。
对此,我外交部发言人先给了一个总体的回应,用“颠倒黑白、罔顾事实、蓄意污蔑、粗暴干涉中国内政”这20个字对它们的涉华内容定了性,然后又逐条进行了反驳。
说白了,G7对华的集体发难,折射出西方传统强国面对中国崛起的深度焦虑。
然而,靠冷战式围堵无法解决全球性挑战,从气候变迁到供应链安全,G7若真心维护稳定,就应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而非制造对立。
说来也有趣,G7刚刚毫不掩饰的展示了反华意图,成员国法国和德国竟然又放风称,考虑邀请中国出席明年的G7峰会。
彭博社等多家外媒报道称,明年的G7峰会将在法国举行,而总统马克龙却有想要邀请中方参会的想法,而且目前已经得到了德国的支持。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要知道,G7长期被视作西方主导的“小圈子”,近年来更因频繁炒作涉华议题而与中国关系紧张。尤其刚刚结束的这一届还这么高调的“反华”。
马克龙主动向中国伸出橄榄枝,背后究竟打的什么算盘?
G7成立于冷战时期,曾一度占据全球GDP总量的70%,但如今其经济比重已跌至不足40%。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G7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日益受到质疑。
更尴尬的是,这个组织始终难以摆脱冷战思维,议题围绕地缘政治打转,却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等全球性挑战束手无策。
用彭博社的话说,G7已成“日薄西山”的俱乐部,而马克龙的邀华提议,本质上是一场“政治豪赌”——试图通过拉拢中国,为G7注入新的活力。
其实,马克龙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欧洲多国民调显示,其国内支持率已跌至执政以来最低点,施政屡屡受挫。在内政难有突破的背景下,他急需在外交舞台制造亮点。

彭博社直言,马克龙能打的“硬筹码”所剩无几,唯一能刷存在感的方式就是扮演“全球政治家”。
事实上,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尝试“外交突围”。
2019年,他曾邀请伊朗外长扎里夫出席G7峰会,试图调解中东局势;2023年,他又向南非总统拉马福萨提出参加金砖峰会的想法,但因俄罗斯反对而作罢。
如今借助法国主办G7的身份,他试图以“邀请中国”为支点,撬动三重目标:
一是重塑法国在欧盟的领导力,二是对冲美国对G7的垄断,三是通过外交亮点转移国内矛盾。
然而,这场豪赌的成败,远非法德两国所能决定,其他成员国的态度未统一。
日本和加拿大对邀华提议态度消极,担心中国参会会“稀释G7的反华基调”;美国虽未明确反对,但特朗普政府一直试图将G7改造成围堵中国的工具。
若马克龙强行推动邀请中国,可能引发G7内部首次公开分裂。

更关键的是,对中国而言,是否接受邀请需权衡多重因素。
一方面,G7近年来屡次发布涉华负面声明,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指手画脚,甚至鼓吹“对华去风险”。一边围堵打压,一边又希望中国“撑场子”,这种矛盾做法难以体现合作诚意。
另一方面,中国早已搭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多边平台:G20涵盖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金砖机制持续扩容,上合组织深化区域安全合作。这些平台倡导平等协商,而非G7的“富人俱乐部”逻辑。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无需通过加入G7来证明。
作为全球供应链枢纽、全球南方国家的可靠伙伴,中国在气候变化、绿色发展等领域的角色不可替代。
若西方希望与中国合作,更应在中国主导的多边框架下对话,而非要求中国“登门参会”。

整体来看,对中国而言,简单的“接受”或“拒绝”都不是最优解。更可能的策略是提出条件:例如要求G7停止干涉中国内政,或将议题聚焦于气候、贸易等具体合作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龙计划于今年12月访华。届时,他或许会亲自向中方发出邀请。
但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博弈已暴露西方阵营的裂痕。G7若不能适应多极化现实,终将被新兴机制取代。
G7的邀请函,对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试探。但中国的选择从来清晰——合作可以,前提是平等;舞台很大,不必困于西方“小圈子”。这场外交大戏才刚刚开幕,而剧本的走向,终究由实力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