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批不批,从来不是“点个头”那么简单。
它像一场暗室里的多人麻将,前台、后台、客户、监管四方摸牌,谁都不敢先掀桌。规则写在文件里,真正的输赢却在呼吸之间。
先说风控——这是信贷的命根子,也是银行夜里最清醒的那根神经。
贷出去那一刻,全行都替你鼓掌;收不回来,全行都替你背锅。终身责任制把签字人钉在墙上,一笔坏账就是一枚钉子,拔出来也留个洞。
审批表上看起来是数字,背后全是活人:老板今晚睡不睡觉、老婆离没离婚、下游客户是不是明天就跑路。
银行最怕的不是“没钱”,而是“有钱不还”。资产质量好不好,两个指标就够:一是不良率,二是烂账能不能卖得掉。前者是伤疤,后者是能不能植皮。
再看客户。
行业风光不代表老板不赌,行业寒冬也有人闷声发财。关键只有一句话:月底他拿得出真金白银吗?
把客户分成四类,比任何模型都准:
1. 有钱却不想还——跟你玩“拖”字诀;
2. 想还却没钱——口号震天响,账户空荡荡;
3. 没钱也不想还——直接拉黑别废话;
4. 有钱也想还——银行跪着求他多借点。
抵押?别急着高兴。
厂房在远郊,机器老掉牙,土地性质还扯不清,真到拍卖那天,评估价两千万,起拍价两百万,围观的人都没有。
很多烂账不是客户骗了你,是你自己骗了自己:把“有东西押着”当成“万无一失”。
第三条,看风向。
信贷不是银行自家后院种菜,今天想种辣椒就种辣椒。
宏观一声咳嗽,微观就得住院。
政策收紧,昨天还香饽饽的房企,今天就成雷区;政策松绑,没人搭理的制造业,突然又成了小甜甜。
审批人要是只会看报表,不会读新闻,就是高级打字员。
风向一转,原本“政府重点支持”的园区,可能瞬间“审慎介入”,速度比翻书快。
别跟监管比倔强,人家拿的是尚方宝剑,你拿的是签字笔,戳不动钢板。
所以,一笔贷款批下去,其实是把未来的不确定性打包带走。
银行能做的,是把风险拆成无数小方块,再一块块码整齐:现金流够不够?杠杆高不高?股东有没有外债?老板有没有私人飞机?
码不齐,就拒;码得齐,也只在当下合格,明天还得接着盯。
客户也别觉得银行故意刁难,真出事后,第一个哭的是客户经理,第二个哭的是审批人,第三个才是你。
信贷圈里流行一句话:放款是相亲,收贷是离婚。
相亲时大家都化着妆,离婚时才见真章。
银行想少离几次,就得在相亲前把对方家底翻个底朝天:手机账单、水电发票、下游合同、仓库监控,连老板抖音点赞都不放过。
有人吐槽“审得比政审还严”,可一旦逾期,这些材料就是救命稻草。
还有一条暗线:人情。
谁都绕不开,但谁也不敢写进制度。
分行行长递来的条子,老客户介绍的亲戚,政府领导打的招呼,都得在风险可控的夹缝里找个落脚点。
签字那一刻,审批人心里算盘噼啪响:拒了,得罪人;批了,得罪自己。
最后往往折成一道附加条件:降点额度、加点利率、多拉一个担保人,把人情塞进风险的笼子里。
夜里的审批部灯火通明,屏幕上是 Excel,脑子里是百家姓。
一杯冷掉的咖啡,一支反复按动的圆珠笔,时间被切成三十分钟一格:材料看完没?征信查完没?法院被执行信息刷新没?
外面客户催“明天能不能放”,里面老板盯“不良不能超红线”,监管又发通知“本周立刻排查某某行业”。
所有人都在走钢丝,下面没有安全网,只有一纸问责办法。
批,还是不批?
笔停在“审批意见”栏,像悬在头顶的闸刀。
落下那一刻,有人拿到救命钱,有人拿到年终绩效,也有人拿到未来三年的催缴电话。
信贷的世界没有上帝视角,只有事后诸葛。
能做的是:把数字掰开揉碎,把谎言拆成碎片,把未来想成最坏,再问自己一句——
真出事了,这笔钱我敢不敢替他还?
答案写在心里,不在纸上。
签字笔一收,下一个客户已经坐在门外,故事从头开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