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甘肃新闻11月20日电 (李志斌)初冬时节,走进甘肃省定西市漳县马泉乡河底村福胜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淫羊藿种植基地,一座座整齐的大棚内,一株株翠绿的淫羊藿舒展枝叶,焕发着蓬勃生机。
农户们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仔细查看药材长势,精心清除田间杂草,加紧做好越冬前的保温和防护工作……田间地头洋溢着管护的辛勤与收获的希望。

图为河底村福胜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淫羊藿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长势旺盛的淫羊藿。
“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真是太好了!我在这儿干了快两年了,每天能挣120块钱,算下来一年能增收3万元左右。”在基地务工的河底村村民吴慈林说。他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产业发展带给村民最真切的实惠。
近年来,马泉乡党委政府立足当地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党建+”赋能特色农业发展的新路径。瞄准市场需求旺盛、经济价值较高的中药材——淫羊藿,将其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特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
河底村党支部通过有效整合村内200余亩闲置、零散的土地资源,打造了专业化的淫羊藿种植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成9座标准化种植大棚和7座育苗大棚,规模化种植淫羊藿150余亩,并同步培育毛慈菇20余亩,实现土地资源的盘活和集约高效利用。
淫羊藿作为一味临床常用多年生草本中药材,其品质直接关系到市场价值和产业生命力。为确保药材的道地性和安全性,基地在技术管理上精益求精。在陕西省农科院专家、甘肃农业大学教授以及县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协同指导下,基地全面推行绿色、生态的种植管理模式。

图为淫羊藿。
“产业兴则百姓富。”淫羊藿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激活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更开辟了村民稳定增收的多重渠道,成为带动共同富裕的强劲引擎。
基地创新采用“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联动发展模式,村民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合作社优先吸纳本村及周边村民参与种植、除草、移栽、采收、管护等环节,实现家门口就业。目前,基地已稳定带动60多名群众就近务工。据统计,务工村民人均年增收超过8000元。
“去年合作社种植的淫羊藿已成功采收,产量300多公斤,实现创收约5万元。当前,我们正全力加固大棚,完善保温防护措施,为药材安全越冬、保障明年丰产丰收做足准备。”合作社负责人田永强介绍道。
“租金+薪金+股金”的多重收益模式,让村民切实分享到了产业发展的红利,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马泉乡河底村福胜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淫羊藿种植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党建引领的核心作用。一方面,积极扩大种植规模,推动淫羊藿产业向更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迈进;另一方面,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主动对接大型中药材收购企业和精深加工厂商,搭建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提升产品附加值。我们的目标,是让淫羊藿产业真正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农持续增收的新引擎,让这小小的药材,真正化作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黄金草’。”对于河底村淫羊藿产业的发展,村党支部书记刘斌信心满满。
如今,马泉乡正以河底村的成功实践为示范样板,持续聚焦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土地碎片化、产业分散化等难点问题。通过深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整合“小而散”的资源,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以淫羊藿为代表的特色中药材产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