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盒马的姜黄生姜柠檬饮以8.9元/100ml的价格被中产疯抢至断货,当OATLY、山姆等巨头纷纷押注这款“抗炎神饮”,没人料到这瓶号称“超级食物”的黄色液体,正在陷入一场关于糖分刺客、吸收困局与营销幻觉的多重争议。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姜黄饮含糖量竟超可乐两倍,而姜黄素的人体吸收率不足5%的行业现实,让这杯中产“续命水”成为透视现代健康焦虑消费的最佳样本。这场千亿级超级食物市场热潮中,消费者究竟在为健康买单,还是在为焦虑交税?

01 中产货架上的“断货王”
今年6月,盒马APP上架的HPP姜黄生姜柠檬饮创下上市首周超3000人下单的记录。五个月后,这款售价8.9元仅100ml的黄色小瓶仍以99%好评率稳居复购榜TOP1,SKU页面常年显示“补货中”。与此同时,小红书上#姜黄饮#话题浏览量突破304万,双十一期间某头部直播间销量环比暴增14倍。

这不是简单的口味创新。植提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淘系平台姜黄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51.34%,增速远超功能性饮料大盘。OATLY在二季度大中华区业绩承压背景下,紧急推出姜黄燕麦奶;山姆会员店的姜黄柠檬液每100ml含糖量高达32g,仍被抢购一空。从羽衣甘蓝到巴西莓粉,中产阶级的购物车正在经历第四轮“超级食物”迭代,而姜黄凭借“抗炎真神”的硬核标签,成功接棒成为新一代健康图腾。
02 实验室里的真相
记者在盒马实地采购一瓶姜黄饮,第一口入口的并非期待的草本清香,而是生姜辛辣与柠檬酸的凌厉夹击,尾调带着难以名状的苦涩。然而比口感更刺激的,是配料表上的数字:碳水化合物含量19.6g/100ml,换算为含糖量相当于200ml可乐。这意味着啜饮完这瓶“健康饮品”,消费者已完成每日建议糖摄入量的78%。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范志红指出,营养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基本等同于添加糖含量。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日糖摄入最好低于25g的标准,一瓶姜黄饮已逼近红线。而山姆32g/100ml的糖含量,更是明目张胆的“糖分炸弹”。更讽刺的是,高糖摄入本身就是促炎因子,这与产品主打的抗炎功效形成逻辑悖论。
03 吸收困局
即便消费者强忍口感与糖分,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收益仍可能付之阙如。中科院植物学博士史军解释,姜黄素是脂溶性物质,人体直接吸收率不足5%,必须与黑胡椒中的胡椒碱或油脂同服才能提升生物利用度。而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即饮装姜黄饮并未添加此类促吸收成分。

剂量是另一个关键。全球姜黄素研究文献超两万篇证实,要达到显著抗炎效果,每日需摄入500-1000mg姜黄素。按盒马产品3%的姜黄添加量计算,每瓶仅含约0.3g姜黄粉,其中姜黄素含量不足10mg,离有效剂量相差两个数量级。FBIF行业分析师王亦凯透露:“国内Shot饮多为30-100ml,若想达到实验有效量,每天需饮用近10瓶,成本近百元且糖摄入严重超标。”
04 超级食物产业链
这场热潮的本质,是一场精准匹配都市焦虑的商业策划。品饮汇观察指出,姜黄饮的底层逻辑是“高压生活下的亚健康调理”,产品形态从海外传统的日常饮品演变为国内的“应急续命水”。品牌通过HPP冷压工艺、姜黄素含量透明化等技术叙事建立专业壁垒,绑定晨间提神、健身恢复等高频场景,借助小红书种草完成功效感知。

元一智库农研中心主任铁丁直指核心:“超级食物化是消费升级的价值重构,本质是贩卖健康确定性。”当25-40岁都市白领(女性占比超60%)在996与时间贫困中挣扎,他们没有精力研究营养学,却愿意为“抗氧化”“抗炎”等确定性标签支付溢价。一瓶姜黄饮,成了快节奏生活中的健康 shortcuts,代价是每毫升0.09元的奢侈品定价和“喝下去就有效”的心理按摩。
05 网红宿命何解?
当前功能性Shot饮面临合规困境。根据国内法规,普通食品不得宣称功能,获得“蓝帽子”认证需耗费三年时间及数百万成本。这导致品牌只能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暗示性营销,游走于灰色地带。与此同时,赛道已陷入同质化竞争:七鲜、小象超市跟风推出相似产品,豆浆粉、酸奶甚至奶茶都被植入超级食物概念,羽衣甘蓝、奇亚籽、巴西莓在配料表中随机组合。
英国品牌MOJU的成功经验表明,71%年增长率背后是“日常化饮用习惯”的培养。但国内消费者将其视为“急救品”而非生活方式。行业观察者预测,未来市场将经历三重洗牌:口味优化(如果汁配比改良)、场景深耕(绑定中式养生文化)、价值透明化(清晰标注有效成分含量)。那些仅靠营销概念而无技术支撑的品牌,将在复购率考验中快速出局。

姜黄饮的爆红与争议,映射出当代中产阶级的深层困境: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健康,却又比任何时候都缺乏维护健康的时间。当“抗炎”成为社交货币,当Shot瓶成为阶层身份标识,消费者购买的已不是饮品本身,而是一种对抗不确定性的心理安慰剂。
正如记者体验后所言:“难忘的从来不是姜黄的味道,而是那口混杂着焦虑与希望的复杂情绪。”在这场超级食物马拉松中,姜黄或许只是过客,但只要时间贫困与健康焦虑的结构性矛盾存在,下一个“液体黄金”已在路上。理性消费的唯一解,是回归食物本质——健康从不在一口shot中,而在日复一日的三餐四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