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实施月余,区域中小银行开始调整互联网助贷业务。
乌鲁木齐银行、贵阳银行相继宣布暂停新增互联网助贷合作业务,吉林亿联银行大幅缩减合作机构数量,龙江银行则直接将合作助贷机构清零……
“助贷新规实施后,区域性银行暂停新增业务、收缩合作机构数量,既是为存量业务腾出整改空间,也是规避潜在监管处罚的审慎之举。”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对记者分析指出,这种“急刹车”现象,实则反映出部分银行此前过度依赖外部助贷机构、自身风控能力建设滞后的深层问题,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呈现多维度挤压效应。
暂停、缩减、清零
助贷新规实施后,中小银行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更趋审慎:部分机构宣布暂停新增互联网助贷合作业务,部分机构大幅缩减合作机构数量,甚至“清空”合作助贷机构。例如,龙江银行11月5日公布的最新互联网助贷业务合作机构名单中,仅有深圳首付宝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且处于“已停止合作”状态。

乌鲁木齐银行近日也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0月1日起,已停止开展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该行此前表示,为积极响应金融监管政策要求,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风险管理水平,经综合评估,决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停止发放合作类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包括联合贷、助贷两类)。
贵阳银行副行长李松芸在三季报发布会上表示,基于市场环境和监管要求,该行主动调整业务策略,目前与互联网银行的合作已到期,无新增互联网平台业务,仅对存量业务进行正常管理。未来将重点发展自主数字信贷能力,推动零售业务稳健发展。
对比助贷新规实施前后的合作机构名单可见,多家中小银行大幅缩减合作机构,并向蚂蚁系、京东系、腾讯系、美团系、字节系等头部机构靠拢。比如,承德银行仅保留与蚂蚁、京东旗下部分公司的合作。
吉林亿联银行也“大刀阔斧”缩减了合作机构。2024年11月,该行合作导流获客机构达56家;而今年9月发布的最新名单中,合作机构减少46家,仅剩余10家,包括分期乐、美团、度小满、马上消金等头部贷款平台及其关联企业。
曾刚表示,助贷新规实施后,区域性银行集中暂停新增业务,本质上是监管压力与合规成本双重考量下的理性选择。新规对出资比例、集中度管理、合作机构资质等方面提出更严格要求,倒逼银行重新审视现有合作模式的可持续性。一方面,新规要求单笔联合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这对资本金相对薄弱的区域银行构成直接约束,大幅压缩了业务扩张空间。另一方面,合作机构需具备完善的风控体系和技术能力,许多中小助贷机构难以达标,导致银行可选择的优质合作方急剧减少。此外,跨区域经营限制的强化,使得区域银行难以通过互联网助贷突破地域束缚,原本依赖的规模扩张逻辑被打破。
挤压效应显现
助贷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助贷业务,应当坚持总行集中管理、权责收益匹配、风险定价合理、业务规模适度的原则;应当加强平台运营机构、增信服务机构准入管理,审慎制定准入标准,有效实施尽职调查,从严审批。
曾刚认为,助贷新规对中小银行的影响呈现多维度挤压效应。首先是盈利空间直接收窄,出资比例提升意味着相同资本金只能支撑更少的贷款规模,而跨区域业务受限进一步削弱客户覆盖面,资产增速放缓几乎不可避免。其次是风险管理压力陡增,新规强调银行不得将贷款发放、风控等核心职能外包,但多数区域性银行在大数据风控、反欺诈技术等方面积累不足,短期内难以独立承担全流程风险管理。再者是合规成本攀升,系统改造、人员配置、流程重构均需要大量投入,对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小银行形成沉重负担。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助贷新规的实施,意味着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将进一步告别“野蛮生长”,进入“合规为王”“风控为本”的新阶段。从短期看,助贷新规无疑给商业银行尤其是过度依赖助贷业务的中小银行带来巨大的业务调整压力。
董希淼认为,未来助贷市场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流量”与“规模”之争,而是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科技实力、客户精细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银行需要真正树立以“风险定价能力”为核心的竞争力,一要抓紧完善制度与协议,立即修订内部管理制度及与合作机构的所有协议,确保完全符合新规要求;二要强化全面信息披露,在贷款申请至贷后管理的全流程中,向借款人清晰、醒目地披露年化利率、增信服务费、年化综合融资成本等所有关键信息;三要进一步规范催收管理,建立完善的贷后管理制度,加强对委外催收机构的管理和监督,严禁暴力催收等违规行为。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记者,中小银行过去高度依赖头部平台导流与风控模型,自身风控能力薄弱、资本实力有限。在新规的监管逻辑下,中小银行应转向深耕本地场景、强化自主能力建设。一方面可依托地方法人优势,聚焦小微、“三农”、社区金融等政策鼓励领域,打造差异化信贷产品;另一方面需加快数字化转型,通过自建或联合共建风控系统,提升数据应用与贷后管理能力。
面对新规重塑的行业格局,曾刚建议,区域性中小银行需从战略层面进行系统性调整。首先应聚焦本地优势,深耕区域市场的差异化需求,依托对地方产业、客户的深度理解,发展特色化信贷产品,在小微企业、农村金融等细分领域建立竞争壁垒;其次要加速数字化转型,但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应选择轻量化、模块化的技术方案,通过与持牌金融科技公司的合规合作,逐步提升自主风控能力,实现从“技术外包”到“能力内化”的过渡;第三是探索联盟化发展模式,多家中小银行可通过联合建设风控平台、共享数据资源等方式,分摊成本、提升效率;第四要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在压降高风险助贷业务的同时,拓展供应链金融、消费场景金融等可控性更强的业务类型;最后需重视合规文化建设,将风险管理前置到业务源头,摒弃此前过度依赖规模冲量的粗放发展思维。
记者 余继超
文字编辑 姚惠
版面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
美联储人事变动
涉“老鼠仓”!券商投资总经理被罚
多名车主遇“提车骗局”!中间商卷款失联
永辉“胖改”近半却亏超7亿,董事长拟套现4亿离场
软银官宣!清仓英伟达套现58亿美元
百度正式加入!“百镜大战”再升级
科技失宠、消费接棒,A股风格真换了?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