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之“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专题发布会,介绍中医药在冬病夏治与夏季养生方面有关情况。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与少数民族医药司副司长欧阳波介绍,“夏季属火,主心,心主神明”。此时人们容易烦躁、出汗多、睡眠差,稍不注意就会耗气伤津,影响体力和免疫力。根据《黄帝内经》中提出的“春夏养阳”理论,建议大家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注意养心安神、清淡饮食、适度运动、作息规律、避暑护阳。
7月20日~8月18日,“冬病夏治”黄金时机
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入伏,到8月18日出伏,共30天。这一时期是全年气温最高、湿度最大、阳气最盛的时段,也是开展中医特色疗法、实施“冬病夏治”的黄金时机,通过贴敷、艾灸、针灸、饮食调理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调理脏腑,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冬季高发疾病的发作,主要用于呼吸、循环、风湿免疫等系统疾病的防治。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85%的二级中医医院和超过90%的三级中医医院均在开展三伏贴等服务。欧阳波提醒,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找专业的医生开展三伏贴等治疗,目前存在一些不法“网红医生”假借权威机构或医生之名,把医疗科普当作牟利工具,违规导医导诊、推销产品,请大家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每个伏贴时间最好间隔10天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吴节:今年三伏贴时间是7月20日到8月18日的时间,初伏从7月20日到29日,中伏为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是8月9日到18日。最佳时间窗口为每伏的前三天内任选一天,时间弹性较大,最好每一个伏贴时间间隔10天。
三伏贴是将刺激性较强的辛温走窜的药物,比方说白芥子、细辛、生姜汁等碾磨调成膏状,制成小药饼,直接贴于特定穴位上,利用药物对皮肤穴位的自然刺激,达到类似灸疗的效果,一般成人贴敷6-8小时,儿童2小时左右,以皮肤感觉耐受为度,每年三伏贴各贴一次,连续三年为一个疗程。
哪些人群适合三伏贴?
三伏贴优势病种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是呼吸系统疾病,比方说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支炎、肺气肿等。
第二是消化系统疾病,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经常出现胃胀、腹胀,就是胃痛。
第三是女性的疾病,经常说有宫寒、月经量少,出现痛经甚至是不孕。
第四是寒湿性关节肌肉疾病,比方说颈肩腰腿痛、寒湿性的关节炎,包括脊柱炎等。
第五是慢性疲劳综合征,怕冷、怕风、疲劳、容易感冒这些人。
三伏贴有哪些注意事项?
三伏贴后出现了微红或者是轻度瘙痒就属正常,如起泡就要及时就医,贴敷期间避免直吹空调、剧烈运动。虽然三伏贴作为夏季养生的重要手段,但是恶性肿瘤者、强过敏体质者、感冒发烧者,患有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者,瘢痕体质者,皮肤病者禁用。另外,2岁以下的小儿需要谨慎使用。
哪些疾病适合在夏季调理?
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部主任医师张洪春:首先适合于阳虚、气虚的体质人群,这类人群有以下特点:平素怕冷怕风、喜晒太阳、喜热饮,一喝牛奶、冷饮之后就会感觉胃部不适或者出现腹痛腹泻,平时有四肢发凉这类的人群。
第二是呼吸系统慢病稳定的人群。肺是喜温而恶寒的,如果这部分人群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慢阻肺的这些肺系疾病,它的加重多与内寒有关系,到了冬季,外寒引动内寒,内外合邪,闭塞肺气就会导致疾病的加重。而这类患者,在夏季阳气旺盛的时候,或者说在稳定期的时候,及时给予补阳气、祛内寒,就能够有效缓解在冬季发作时候症状,以及缩短病程。
第三是其他具有虚寒性质的疾病,比如说一些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慢性腹泻,这类疾病也适宜“冬病夏治”。
三伏天晒背适合哪些人群?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刘征堂:中医理论认为,人体背部有一条督脉,主司人体的一身之阳气,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应当顺应自然规律护补阳气,晒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通督脉、补元阳的作用,是夏季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
三伏天晒背适合人群主要是阳虚体质的患者,典型的表现是畏寒肢冷、便溏乏力,平素手脚不耐寒凉,晒背可以帮助振奋督脉的阳气。同时有寒湿痹证、腰背疼痛的患者也可考虑进行适当的晒背,能够有效地温化寒凝、温通经脉。此外,骨密度较低的群体,也可以通过晒背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老年人如果符合阳虚特征,且无严重的并发症、严重的基础疾病,晒背有助于缓解他们的腰背冷痛、提升阳气。
晒背有哪些禁忌?
有晒背禁忌的人群主要包括光敏性疾病的患者,如红斑狼疮、日光性皮炎,还有一些活动性的皮肤病,如湿疹、皮炎急性期。还有一部分如阴虚火旺的患者,表现为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湿热内蕴的这类患者,表现为口臭、黏腻出汗和痤疮频发等;还有一些实火症患者,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便秘的人群,晒背会助火伤津,加重内热。
此外,还有一部分服用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以及吩噻嗪类镇静剂等光敏性药物的患者,也尽可能地避免晒背,以防诱发光毒反应。
晒背合适的时间是几点?
晒背合适的时间是上午8点到10点左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阳气正处于上升之际,为“少阳温煦”之时,是较为合适的时间。晒背时长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初次晒背不超过10分钟,后续逐渐增加至20-30分钟,青年人不超过30分钟,老年人和儿童建议15-20分钟为宜,以背部温热、微微出汗为佳。晒背的场所应通风良好,干燥舒适,避免正午暴晒,大量出汗脱水导致的气随津脱。中途如果出现皮肤灼痛、头晕、心悸或者中暑的症状,如恶心乏力等,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医。
晒背后应当饮用常温的电解质水或者淡盐水来补充水分,避免摄入冷饮、空调直吹或者是冲冷水澡等导致寒邪入侵。合并慢性病的老人晒背期间要加强监测和照护,严格控制时长并需要家属陪同,避免因脱水诱发心脑血管病等急性事件。
夏季不同地区养生方法有何不同?
刘征堂:在夏季养生当中,根据地区差异进行不同养生方式的调整是非常重要的,温度、湿度和日照强度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虽然夏季炎热多雨,但是南方常湿热,北方多燥热,因此在湿热较为明显的地区,“暑必挟湿”,容易困遏脾阳,导致气机阻滞,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胀满,周身困重,以及头重如裹等表现。可以根据清热利湿和运脾醒胃等作为基本原则,日常避免午后湿盛时段外出。
食疗宜采用薏苡仁赤小豆粥等利湿;用含有金银花、藿香、紫苏叶等的这些凉茶来芳香化浊,并且多食百合绿豆粥,扁豆荷叶粥以及酸梅汤等来益气养阴,防止体内积热。同时避免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等,防范因湿热致病导致的胃肠道湿热炎症、膀胱湿热炎症等。
此外南方夏季的湿热环境,也是蚊、虫、蛇、蚁的繁殖活跃期,应适当降低野外活动频率,或者是在野外出行时减少皮肤裸露面积,避免蚊、虫、蛇、蚁叮咬带来的病源或者毒源伤害。
北方夏季干燥,“暑热”更易伤及津液,因此在养生方面更注重养阴、生津、润燥。日常起居应该减少运动量,避免午时出门或者户外活动,防止中暑或者大量出汗导致的脱水等情况,饮食上可以选择一些黄瓜、荸荠、梨等生津补水的食物。补充水分时可以适当饮用一些电解质水、淡盐水等。中医认为心主夏、赤主心,也可以选择西红柿、红豆、红枣之类的食物,使气血充盈,补养心阳。
在高原地区,虽然相对凉爽,但是空气稀薄、少云、日照多、辐射强烈,在此类地区应注意防范紫外线直射,备好防晒用品,而高原地区夏季昼夜温差较大,日常起居应注意温度的变化,酌情添减衣物。盆地则多为高温高发带,潮湿黏腻,且昼夜温差较小,平时应注意室内通风,空气流通能有效避免夏季传染病的发生。
饮食上可适当地食用一些稍微辛辣一点的食物,加速机体的排汗、散热,能够有利于防暑降温,帮助克服在湿热气候下出现的苦夏现象,同时及时清理腐坏变质的食物。
聚焦
怎么夏吃姜最健康?
佛山市中医院脾胃病科陈锴主任表示,“冬吃萝卜夏吃姜”是符合中医“天人相应”的养生观,蕴含着阴阳平衡的智慧。由于夏季人体阳气浮于体表,内里(尤其是脾胃)反而相对虚寒,因此适量吃姜能温中散寒、振奋脾阳,对抗外界炎热和内里虚寒的矛盾。(佛山市中医院)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46期
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