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元1840年开始,中国进入了近代史阶段。当然对于华夏来说这一变故是被动的:鸦片战争是西洋列强为了倾销工业品而对华夏发动的战争。
在外来的刺激之下,华夏开始了缓慢变革。其中比较著名的改良运动,有晚清的同治中兴和民国的黄金十年。
当然用如今的视角来看,同治中兴和黄金十年的含金量都不高,都没能改变旧中国的局面。那么,相比之下,这两者哪个对后世的积极意义大一些?
1、救亡图存的近代
其实对于中国近代史来说,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救亡图存。
近代华夏面临的局面,用梁启超的话说,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
虽然华夏历史上也曾遭遇过胡人入主中原的历史。但是,胡人因为没什么先进文明,所以入主中原以后,少不得也得学习中原的文化,向中原的士大夫妥协。此外,胡人的人口基数少,所以久而久之,也会遭到同化。
比如呼延是匈奴的王姓,慕容是鲜卑的王姓(说到这我想起歌手慕容晓晓了)。但是现在,这些姓氏的主人多数属于汉族居民。
近代的情况不同。
西洋人有自己的文明体系,这一点和历史上的胡人不同。此外,西洋人擅长搞腾笼换鸟,这一点也和胡人不同——比如欧洲人在美洲和澳洲的行为就是典型。
所以中国近代面临的局面,是史无前例的局面,是真正需要救亡图存的。
2、同治中兴
同治中兴这个词汇,可能很多人觉得陌生。但这个词汇如果换个说法,叫做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清廷在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临清朝即将崩溃的局面下,而选择的革新。当然这个革新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说,清朝只要积极学习洋人的工业和技术(包括军事工业)就好,其余的不需要学习。
当然客观来说,洋务运动确实将清廷纸面上的实力拉升不小:清廷名义上掌握了几十万常备军,而且还有北洋水师这样的庞大舰队。此外,清廷还有了兵工厂、造船厂这些国防工业。在对外斗争方面,清廷还夺回了西域——这些都算是洋务运动的红利。
当然客观来说,洋务运动的含金量有限:因为洋务运动期间,清廷依旧丢失了外西北。
而甲午战争,最终宣告了清廷洋务运动的破产。
3、黄金十年
黄金十年,指的是1927年-1937年这十年时间里,民国官方的建设。
1927年的时候,同盟会(这里做代名词)上台。但此时同盟会能掌控的也不过就是东南的几个省。其他的内陆省份,其实大多不大服从同盟会的号令。民国十年在工业方面的发展相对拉胯,但是在这十年时间里,民国的中央确立了以大西南为大后方的战略。
所以1937年的时候,在南京、武汉等城市丢失以后,民国官方得以在重庆坚持和日本军队周旋。这些算是黄金十年奠定的基础。
不过,从卢沟桥事变之后,华北、华东大片领土丢失(在这之前,东北和热河也被日寇占领,华北被日本人高度渗透)来看,黄金十年的含金量,也确实不高。
4、结语
黄金十年和洋务运动,哪个含金量更高?其实这是一个无解的话题。我个人觉得,洋务运动的成就其实要高于黄金十年。毕竟洋务运动建设很多。但是,黄金十年的发生,其实也有一定的历史无奈背景。
所以简单的比较,很难得出科学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