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 近日,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通州分中心连续举办三期“专利综合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吸引近50家企业积极参与。如何把创新点子变成真金白银?企业在这场培训里找到了“通关秘籍”。
瞄准企业知识产权痛点,构建从构思“生”专利到市场“护”专利全链条赋能体系。第一期培训直击“创造”环节,授课老师拿出行业里的经典标杆案例,拆解高价值专利究竟是怎么“长”出来的,教大家如何把知识产权精准提炼成方案,如何才能筑起知识产权牢固的“护城河”。“以前总觉得专利就是写个申请书,熬时间等授权。听完课才明白,从布局到运用再到维权,步步是道行。”一位参加培训的高新技术企业代表感叹道,“感觉一下子开了窍,回去就能用在我们新研发项目的专利布局上,这块短板必须补上。”
光有好专利不够,还得快准稳地转化成市场竞争力。第二期培训就聚焦这个“加速”痛点。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专利预审业务成为焦点,怎么借助这个“快车道”把专利申请授权周期大幅压缩,企业代表们听得很仔细。更吸睛的是“星斗”大模型的亮相,这个知识产权领域的AI工具不仅能提升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效率和规范性,还能辅助评估专利的市场潜力。专家现场演示后,不少企业琢磨着怎么用它解决“融资难”,为专利质押贷款加把劲。
专利拿到手,商战才刚开场。最后一期聚焦“维权”护盾。面对可能的市场抄袭或纠纷,企业如何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培训场上搬来了重磅专利诉讼案例“沙盘推演”。专家带大家设身处地推演实战场景:诉讼目标怎么精确设定?法庭上唇枪舌剑的话术有何讲究?万一对手提起无效宣告,证据链该怎么组织才能变成“铜墙铁壁”?整个法律程序中的节奏如何协同掌控?这些平时书本里难找、摸索起来代价高的实战硬知识,让台下企业代表频频点头。
通州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主任宋立杰介绍,这套“从创造到加速再到维权”的全链条深度培训,不仅是“三堂课”那么简单,它实现了由单项服务到链条集成的转变,更好地通过知识产权能力的提升为实战赋能。通州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联合政府资源、专业机构、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瞄准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不断迭代的新痛点、新诉求,持续优化培训内容与模式,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和服务等链条上不断“添柴加火”。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