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手机银行用户规模连续三年困于6.5亿—7亿区间、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长从4.93分钟降至2.70分钟,手机银行数字化竞赛的“增量时代”正逐步走进尾声。8月24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包括中国银行、兴业银行等大中型银行及长安银行、青海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均已启动手机银行App升级或整合,这场围绕“功能升级做加法、冗余整合做减法”的变革,能否成为银行破解流量见顶、用户黏性下滑困局的关键?
整合、升级背后的存量“突围”
当银行业数字化竞赛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阶段,手机银行作为连接客户的核心入口,正密集迎来版本迭代与功能整合。8月24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包括中国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大中型银行,以及北京银行、长安银行、青海银行、广东华兴银行等区域性银行,均启动App升级或整合,以功能重构、体验优化寻找增长新空间。
从功能升级维度看,银行围绕用户差异化需求与体验优化展开创新。8月青海银行上线手机银行3.0,推出“超级App矩阵”,覆盖个人标准版、简洁版、藏文版以及企业版、商户版、员工版多版本,精准匹配少数民族地区与企业客户需求;安全端整合多重生物识别、实时反欺诈风控,搭配视频银行“面对面”VIP服务,实现高安全业务“免临柜办理”。
头部银行则聚焦智能迭代与生态融合。7月中国银行升级手机银行鸿蒙版,适配600余项功能并实现鸿蒙、安卓、苹果三端同步迭代,覆盖全品类个人金融服务;优化鸿蒙生态下的访问体验与信息安全,同时适配平板、折叠屏,达成多设备无缝衔接。兴业银行手机银行6.0则完成“微服务+微前端”架构升级,实现亿级用户数据“零停机、零感知”迁移,整合五大品牌功能搭建一站式生态圈,并叠加“千人千面”“智能风控”等多元智能功能,推动App从“交易渠道”向“生活伙伴”转型。
在整合方面,多家银行通过“做减法”提升效率。广东华兴银行日前上线华兴手机银行7.0,将个人手机银行、兴e贷、企业手机银行三大App融合,实现个人与企业金融服务“一触即达”;7月,珠海华润银行宣布润钱包App将于10月15日停止服务,原功能迁移至华润银行App,打造一站式服务。
这些动作背后,是行业对存量痛点所作出的变革。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指出,当前手机银行的核心问题在于用户价值挖掘不足,流量饱和但使用时长、频次下滑,反映出传统服务模式吸引力减弱;而同质化根源则是创新路径依赖与场景渗透不足,多数银行缺乏对细分需求的洞察,同时金融服务未能有效嵌入用户日常生活高频场景,导致App沦为低频工具。真正差异化的竞争力应建立在用户行为理解与生态构建能力之上,而非表面功能的堆砌。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指出,银行积极整合与升级手机银行App与当下绝大多数客户生活以手机为联系外界事务的最重要载体有关。在满足监管对保护用户数据隐私要求趋严的背景下,银行顺势通过梳理和整合内部业务逻辑,突出自身业务重点,强化安全措施,提升用户体验与黏性以应对MAU增长乏力。
手机银行“加减法”背后
当前,手机银行App市场已正式告别增量扩张时代,全面迈入存量竞争阶段,用户活跃时长缩减、黏性有待提升成为行业普遍面临的难题。根据艾瑞咨询日前发布的《2025年H1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显示,2023—2025年整体用户流量始终在6.5亿—7.0亿区间平稳波动,变化率仅维持在-1.2%—4.6%,用户增长空间基本触顶;与此同时,用户黏性持续走低,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跌至2.70分钟,使用次数从4.54次降至2.86次。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手机银行的“工具属性”凸显并加剧了用户黏性不强、使用频次不高等问题。在他看来,手机银行App进入存量竞争是移动互联网发展15年后的共性挑战,行业早已告别用户快速增长红利期,进入规模缓增甚至企稳阶段。具体到银行业,无论是国有大行还是中小机构,借记卡、贷记卡开户规模已近饱和;线下金融业务向手机银行App的迁移进程也基本完成,进一步新增迁移用户的空间十分有限。“挖掘存量价值”成为必然选择。
王蓬博进一步指出,手机银行单纯依靠场景融入、金融科技优化提升便捷性,更多是助力存量用户挖潜,对吸引增量用户的作用有限。不同类型银行的差异化转型,关键在于依托自身长期积累的资源与能力,结合定位寻找路径:头部银行需深化既有优势客群服务;中小银行则要绑定区域特色,将本地生活服务与金融产品深度融合,通过整体服务特色而非单一App功能建立辨识度。
武泽伟也强调,银行需根据资源禀赋制定差异化策略:国有大行应依托庞大客户基础与资金实力,构建全场景生态,将金融服务深度融入政务、教育、养老等高频领域,打造数字生活基础设施;股份制银行需聚焦特定客群与专业能力,打造财富管理等细分领域优势,避免全功能竞争;城商行应强化本地化服务与区域特色,深耕本地民生与中小企业需求,形成差异化壁垒;民营银行则需重新评估互联网模式优势,寻求合规创新与互补性合作,避免与传统银行正面竞争。每条路径都需匹配相应的组织能力与技术架构。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实习记者 周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