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德里电视台的一则报道像一块石头砸进了本就波澜四起的印度经济池塘。投资专家曼尼什·乔卡尼发出警告,如果最新的减税改革这把火还点不旺消费,印度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的座位恐怕还没坐热就得让出来。
莫迪政府刚刚宣布了自201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商品及服务税改革,把五花八门的税率精简成5%和18%两档,指望着老百姓能把买汽车、电视机、自行车省下来的钱继续投入市场,给经济再添一把柴。这步棋背后是莫迪在全国讲话中喊出的“自力更生”口号,意图再明显不过:硬扛美国特朗普政府砸下来的50%关税大棒。
可这边厢减税的彩旗还没插稳,另一边真正的焦油就泼了过来。路透社一则独家消息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俄罗斯石油贸易商已经不太客气地要求印度国有炼油厂,以后买油,别整那些虚的,得用人民币支付。
印度最大炼油商印度石油公司已经捏着鼻子用人民币付了两三批货的账。这一巴掌扇得响亮,表面上是贸易结算的技术性调整,骨子里却是大国博弈下印度“战略自主”外交陷入空前尴尬的明证。 美俄两大强国,一左一右,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把新德里架在了火上烤。
特朗普政府的出手堪称简单粗暴。8月份那纸加税令,把印度部分商品的关税总额直接顶到50%,理由冠冕堂皇——“惩罚”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等于给乌克兰战争“提供资金”。美国总统的贸易顾问纳瓦罗甚至放风,可能对印度高达3000亿美元的王牌产业——IT外包服务动刀。
这种赤裸裸的经济胁迫,逼得印度商务部长皮尤什·戈亚尔不得不划下“红线”,公开呛声西方“虚伪”:美国欧盟自己能买高价油,凭什么指责缺钱的印度买折扣油?除非华盛顿能提供同等价格的替代方案,否则印度绝不会停下购买俄油的脚步。
莫迪的对内策略是减税刺激内需,号召民众爱国消费;对外则试图加速与俄罗斯、中国、巴西等国的互动,寻找突围空间。美国的打法属于阳谋,用关税壁垒逼印度在美俄之间选边站队,试图以经济压力换取政治服从。
然而,来自莫斯科的这招,看似商业行为,实则更具战略杀伤力。它没用关税大棒,却掐住了印度更致命的咽喉——能源安全。印度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高达九成,俄乌冲突后打折的俄罗斯原油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印度每天进口近180万桶俄油,占其总进口量的40%,每桶便宜10美元,不仅喂饱了国内需求,炼油厂还能加工转口,赚得盆满钵满。
这块肥肉,印度绝无可能轻易放弃。俄罗斯贸易商此前还算客气,允许使用人民币、迪拉姆甚至美元支付,但现在他们不耐烦了。原因再现实不过:卢比国际流通性差、汇率不稳,在俄罗斯手里积压成了“烫手山芋”,想买点印度商品都费劲。
迪拉姆和美元还得费一道手续换成人民币。只有人民币,能直接、顺畅地兑换成卢布,还能轻松购买到中国琳琅满目的商品,规避制裁的效果一流。俄罗斯此举是纯粹的利益驱动,选择了一条对自身最安全、最高效的结算路径,而这条路径恰好绕开了美元,也无意中为人民币做了最强有力的全球广告。
这就把印度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答应俄罗斯的要求,意味着印度不得不大规模持有和使用其地缘政治竞争对手中国的货币。这无异于亲手抬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向全世界宣告,即便存在边界争端等尖锐矛盾,在核心能源利益面前,印度也不得不认可人民币的稳定性和实用性。这对莫迪大力宣扬的“印度制造”和民族自豪感无疑是一种暗伤。
可不答应呢?俄罗斯已成为印度不可或缺的头号石油供应国,断了这条廉价能源生命线,印度经济可能瞬间休克。所谓“战略自主”,在生存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莫迪政府一直精心经营的“左右逢源”外交,在美俄两大国的实质性压力下,露出了其脆弱的内核——当筹码不够硬的时候,平衡木总会倾斜。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三方博弈中的最大赢家——人民币。它没有发动任何制裁,也没有施加任何政治压力,仅仅凭借其背后中国庞大的实体经济、稳定的币值和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就在市场的自然选择中脱颖而出。俄罗斯中央银行第一副主席奇斯秋欣那句“将尽一切努力确保人民币在俄结算和投资”的承诺,正在被贸易商们用脚投票变成现实。这生动演示了货币国际化的真谛:不是靠强推,而是靠市场和需求牵引。
当俄罗斯石油卖家拒绝卢比、青睐人民币时,当印度炼油厂不得不接受这一要求时,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和流通范围便完成了一次静悄悄但极其关键的扩张。这对一心去美元化的俄罗斯是解脱,对寻求国际化的中国是机遇,唯独对印度,是一杯不得不咽下的苦酒。
回过头看莫迪的减税新政和“自力更生”口号,在这样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多少带点悲壮色彩。穆迪评级机构看得明白,减税虽能短期刺激消费,但政府每年近54亿美元的收入损失,会加剧财政赤字,可能逼停莫迪过去五年赖以拉动经济增长的基建狂潮。
英国广播公司直接点出印度面临的财政困境:前四个月联邦税收几乎零增长,支出却暴涨超20%。内需提振面临瓶颈,外部环境空前恶化,印度经济的“高增长”叙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它被各方需要,因为其庞大的市场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忽视的诱惑;但它又被各方制约,因为其相对薄弱的经济结构和地缘处境,使其在大国角力中缺乏足够的反制筹码。
莫迪的尴尬,是全球化碎片化时代中等强国的普遍困境的一个缩影。 想左右逢源,就需要极高的战略智慧和实力支撑。当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俄罗斯则利用能源杠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印度试图保持“战略自主”的空间被急剧压缩。美俄两记看似无关的“巴掌”,一记打向贸易,一记打向能源,却共同指向一个残酷的现实: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中间地带的生存法则正在改变。
而人民币,则在这个微妙的时刻,凭借其内在的硬实力,成了这场博弈中意想不到的“硬通货”,无声地改写着全球能源贸易的结算规则和金融秩序。印度的故事告诉世界,真正的“战略自主”,不能仅仅依赖于巧妙的外交辞令,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坚实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和不可替代的产业链地位之上。 这条路,新德里走得显然比预想的还要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