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的数字跳动不休,而我内心的热情却一点点消逝。
作为一名银行人,我清楚地记得五年前刚入行时的自豪感。那时候,银行工作在亲朋好友眼中是“金饭碗”,是安稳与体面的代名词。
然而如今,当我每天清晨走进那扇熟悉的玻璃门,内心却充满了难以言说的焦虑与迷茫。
银行业遭遇的集体困境
“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实现了稳步增长,2025年上半年末,银行业总资产规模达到467.3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但这个庞大的数字背后,是我们每个银行人切身体会的经营压力。
记得刚入行时,行里的净息差还在2%以上,而到了202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42%,较2021年初下降了69个基点。
我个人的收入也随着息差收窄而明显缩水,更不要说逐年加重的绩效指标。
国有大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净息差全线下滑,分别降至1.31%、1.55%、1.37%和1.58%。我们每天忙着拉存款、放贷款,但实际的收益空间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面临考验。2025年上半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49%,虽然这是近十年最低水平,但背后是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处置不良资产。
五年来,银行业处置的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了超40%。
银行人的日常挣扎
前不久,我们分行举办了一场心理健康讲座,主题是“银行系统工作人员压力与应对”。那天会议室座无虚席,连过道都加满了座位。
讲座的主讲人,北京市第六***医院的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不要笑,我们支行多位同事都有了精神类疾病,超出了情绪范畴),精准地概括了我们面临的多重挑战:
“硬性指标压力”、“严格服务规范与客户压力”、“高度重复性操作与风险责任”、“严密监控与合规要求”、“职业发展瓶颈与技术替代焦虑”。
每一句话都像针一样扎在现场每个银行人的心上。
我注意到,身边同事普遍存在情绪耗竭与身体亚健康的状态。讲座上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银行员工需要每周加班10小时以上,超过六成的员工表示“看不到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
我们分行的工会主席在讲座后表示,将继续完善员工心理健康关爱体系。但说实话,几次讲座解不了长期的压抑。
在银行职场,看似光鲜亮丽,背后却有不小的负担。我们看似有稳固和长远明确的晋升通道,但实际上需要步步为营,稳妥发展。
文中插播一个助贷广告贴片,划过可继续阅读。
某贷款服务机构招合作渠道精英,茶水丰厚,资源共享,合作共赢,➕V:f6c689。如有兴趣请自行对接、业务甄别,平台不参与收益分成,不承担任何风险。
银行人的出路在哪里?
随着银行业从“基建房地产金融”旧模式转向“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我们银行人的角色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过去,客户经理主要工作是“拉存款、放贷款”,如今则要成为“综合金融服务提供者”。
银行业过去依赖的规模扩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2025年上半年末,上市银行贷款在总资产中平均占比57%,较2021年初仅上升1.5个百分点。
我们必须适应新的要求,学习新的技能。
我的一位同事,原是分行的金牌客户经理,去年却毅然辞职。他临走前对我说:“银行工作的本质已经变了,从前是专业与服务,现在是营销与指标,我真的跟不上了。”
他的离开让我思考了很久: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银行人该如何自处?
04 突围之路:从操作型到顾问型的蜕变
在心理健康讲座上,柯强医师不仅分析了问题,更提供了实用的解决方案。他鼓励我们从“操作型”向“顾问型”人才转型,深入学习专业领域,增强不可替代性。
这让我豁然开朗。
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金融科技知识,研究数据分析工具。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正在加速推进,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不断优化升级。
这些变化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创造了新的机会。
我逐渐意识到,未来的银行人,不属于那些只会“拼价格、送礼品”的人,而属于那些懂客户、懂产品、懂风险、更懂数据的复合型人才。
真正的职业安全感,来自于不断让自己变得“更难被取代”。
一位在银行工作多年的老师傅告诉我:“银行业跟市场永远是同频共振,精确地反映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状况。我们银行人发挥的是主力军、压舱石、稳定器作用。匀速或许是最快的,平衡或许是最好的。”
在行业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现在,我开始尝试柯强医师推荐的“4秒呼吸法”和“情绪安全岛技术”,这些简单的压力缓解方法确实让我的心态平和了许多。
我不再把自己看作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钉,而是重新定位为客户的财务顾问。
银行业依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2025年6月,绿色贷款余额已达42.39万亿元,2025年上半年国内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都在快速发展,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大展身手的舞台。
我也开始实践精细化时间管理,设定工作与休息的明确边界,保障私人休息时间,防止持续过劳。
改变从来不易,但看着身边越来越多的同事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和职业规划,我相信我们这一代银行人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前几天晚上,我路过分行大楼,看到办公室里依然灯火通明。那些亮着的窗户后面,是一个个和我一样在为梦想打拼的银行人。
也许,我们无法回到银行业的“黄金时代”,但我们这一代银行人,正在息差收窄与转型阵痛中,寻找新的定位。
银行工作的光环或许正在褪去,但它依然是一份能够创造价值的工作。
对此,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