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国际金价冲破4300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但比金价更扎眼的,是各国央行的动作:
更关键的是态度:95% 的受访央行认为,未来 12 个月全球购金会持续,76% 计划自己也加仓。这不是短期投机,是集体的战略布局。
央行买黄金从不管短期涨跌,核心看三个 “硬需求”:
1. 对冲美元信用的 “窟窿”
美元这张 “全球支票” 正在贬值。美国债务占 GDP 比重已达 126.8%,靠 “借新还旧” 过日子,还动不动把美元当 “武器” 制裁他国。73% 的央行都预判,未来 5 年美元在储备中的占比会下降。
黄金不一样,它没有发行人,不跟任何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绑定。你可以质疑美元信用,但没人能质疑黄金的价值 —— 这就是央行囤金的 “安全垫”。
2. 给资产组合 “拆弹”
以前各国央行爱买美国国债,觉得稳。但现在美国国债又贵又不安全,避险属性还不如黄金。数据显示,黄金在除美联储外央行的储备占比,自 1996 年以来首次超过美国国债。
就像普通人不会把钱全存一张银行卡,央行也在 “分散风险”。黄金就是那个 “保本账户”,能扛住地缘冲突、经济衰退各种风浪。
3. 新兴市场的 “话语权” 博弈
这次购金主力是新兴市场央行。巴西、印度这些国家早就想摆脱 “美元霸权”,黄金就是他们的 “底气”。比如金砖国家在搞本币结算体系,背后其实就是黄金储备在撑腰。
手里有黄金,谈判腰杆硬。这不是发财的算盘,是货币主权的 “护城河”。
央行集体囤金,本质是给美元主导的体系 “投票否决”:
这不是 “去美元化” 一蹴而就,而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 —— 未来的钱,得有黄金这样的 “硬东西” 托底。
先明确一点:央行囤金是战略配置,普通人跟风要踩坑。
央行疯狂买黄金,不是因为金价要涨,而是因为世界太不确定。美元信用在耗损,地缘冲突没停过,大家都在找最靠谱的 “压舱石”。
这场购金潮预示着:未来的货币体系,会从 “谁的国力强谁说了算”,慢慢变回 “谁的资产硬谁说了算”。对普通人来说,看懂这个趋势比买黄金更重要 —— 毕竟,能穿越周期的,永远是那些 “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