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与国家战略的双重推动下,金融信创已然成为金融行业转型升级与安全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随着金融信创工作步入“深水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银行机构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不仅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举措。

从价格视角来看,金融信创的推进不仅涉及技术成本的投入,还关乎金融机构的长期运营成本和效益。本文将从战略背景、实践案例、信创与AI融合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全面解读金融信创的发展路径。
一、金融信创的战略背景与意义
金融信创的推进始于2020年,自首批试点启动以来,已完成三轮试点扩容,试点机构数量从最初的47家扩展至目前的超390家。2024年起,金融信创进入“全面铺开阶段”,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纷纷加快国产化替代进程。政策层面,国家已构建起“中央-部委-地方”多层次支持体系。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强化科技自立自强”,多地政府也出台专项扶持政策。根据国资委要求,2027年底前国有金融机构须完成信息化系统的信创改造,这一明确时间表为行业注入强劲动力。
金融信创的建设要求是全栈协同突破,构建自主可控技术体系。目前已形成“基础软硬件—硬件环境—迁移适配—应用软件”四层架构体系,呈现“硬件先行、系统突破、全栈替代”的推进路径。基础设施替代是信创建设的基石,例如苏州农商银行基于“全栈国产化+分布式架构”的核心系统全面投产上线,成为全省首家通过自主研发完成核心系统信创升级的银行。
系统架构转型是信创建设的关键,建设银行以核心应用系统分布式架构转型和信创改造为驱动,攻克了大型商业银行核心应用系统分布式架构转型、信创技术栈适配、微服务技术体系建设等重大核心技术难题。数据安全合规是信创建设的重要方面,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办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与业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数据安全治理体系,落实数据安全责任制。
金融信创的推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变革,更是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从价格视角来看,虽然短期内金融机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国产化替代,但从长期来看,国产化技术的自主可控将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金融信创的推进还将带动国内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相关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形成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增长点。
二、金融信创的实践案例
在实践案例方面,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在信创实践中扮演着银行业“基础设施构建者”的角色。
工商银行的软件开发中心聚焦“1分钟发现、5分钟定位、10分钟恢复”的智能运维目标,通过深度剖析典型生产故障案例,依托“云+分布式”技术底座,深度整合云端监控与分布式追踪技术,创新性地实现了满足高敏业务场景1-5-10故障处理时效性要求的一站式运维大屏——火警图。
建设银行的分布式平台已在信用卡系统、银行核心系统、客户信息系统、代收付系统以及个人贷款系统等核心系统中实现了全面应用与落地,截至2022年底,建行分布式平台累积处理生产交易超过4161亿笔,处理交易峰值记录51800TPS,日均交易处理量突破12亿笔,交易处理成功率超过99.999%。
股份制银行在信创建设中也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南天信息作为金融行业自主可控的先行者,参与了多家国有商业银行、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创改造项目。
2022年,南天信息为某国有大行打造的新一代个人业务分布式核心系统,首次实现全量个人业务在全技术栈国产化架构运行。2024年推出的企业级风险策略平台,策略执行成功率高达99.99%,为银行业风控体系建设树立新标杆。
平安产险黑龙江分公司积极探索信创实践,在硬件方面积极采购国产设备并有序推进设备换装。在软件方面,平安产险黑龙江分公司基于多年MySQL应用实践,使用国产开源的数据库Doris替代国外MySQL数据库,并提出了“无感切换,以点带面”的概念,通过使用国产开源的数据库,不仅成功突破海外数据库技术依赖,实现信创化改造,更提升了实际体验。
除了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外,不少中小银行也在积极推进信创改造。
秦皇岛银行作为城商行,在近几个月就多个系统/平台信创改造进行采购,金额已超千万元。上海农商银行的“一表通”监管数据可信引擎区项目是为响应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金融机构数据报送的规范化、数字化要求而启动的,该项目采用开放式架构,支持信创和主流国产软硬件,具备高稳定性、可扩展性和安全性。
三、信创与AI融合的新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信创与AI的融合成为新趋势。报告预测,2025年中国金融信创市场规模将接近2500亿元,增速达35%,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未来信创将呈现三大趋势,其中之一就是“AI融合”:金融垂类大模型加速落地,与信创底座结合构建“智能+可控”双引擎。
徽商银行在今年构建了私有化部署的大模型平台“徽之道”,采用“1+1+N+M”的建设模式与架构。贵阳银行也在近期就大模型智能中台能力建设进行招标。这表明银行业正在积极推进AI与信创的深度融合。
基于国有股份制银行的成功实践,银行机构在推进信创建设时可采取以下实施路径: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信创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高度进行统筹规划。银行应制定清晰的转型路线图,从OA系统到非核心系统,最后到核心系统,循序渐进地推进信创改造。
目前,金融行业OA系统国产化推进最为迅速,整体替代率已达70%-80%。相比之下,核心业务系统的国产化率仍较低,仅约20%。2024-2025年成为核心系统替换启动的关键时期,预计2027-2028年中小银行将逐步完成收尾。技术架构先行,夯实转型底座。分布式架构转型是信创建设的核心。
建设银行的实践表明,分布式平台能够支持核心应用进行全量业务并行和多次分批切换,经过主机下移进入分布式转型后的实际生产运行阶段,平台可以承接全行全部主机系统及分布式系统交易处理。人才与文化并重,培育信创生态。信创建设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人才和文化的转型。银行应加强信创人才培养,培育信创文化,同时积极与信创生态企业合作,共同推动信创产业发展。
四、金融信创的未来展望
金融信创已从政策要求转变为银行业内在发展需求。随着2027年这一明确时间表的临近,国有金融机构需加快信改进程,确保按时完成信息化系统的信创改造。
未来,信创系统将从“可用”走向“好用”,支撑高频交易等核心场景。银行机构应把握信创与AI融合的新趋势,将金融垂类大模型与信创底座结合,构建“智能+可控”双引擎。
在数字化浪潮与国家战略的双重推动下,信创已成为金融行业转型升级与安全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银行机构只有主动拥抱信创变革,才能在未来的金融竞争中赢得先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