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北京中关村银行,深度调研这家民营银行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之路,并专访了中关村银行副行长何存。她告诉记者,科技金融是北京中关村银行与生俱来的“DNA”,自成立以来,中关村银行始终扎根在中关村创新创业这片热土,服务那些有理想、能干事的创业者。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于祥明)摩尔线程、东方空间、思灵机器人、驭势科技、镁佳科技……服务超2000多家科创企业,发放超400亿元的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且30%为首次贷款企业,70%为尚未盈利企业,这是中关村银行给出的一份“成绩单”。
近日,记者走进北京中关村银行,深度调研这家民营银行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探索之路,并专访了中关村银行副行长何存。她告诉记者,科技金融是北京中关村银行与生俱来的“DNA”,自成立以来,中关村银行始终扎根在中关村创新创业这片热土,服务那些有理想、能干事的创业者。

与创新者同行。何存告诉记者,目前,中关村银行的战略定位也实现了新的升级,即从“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建设者和创新企业全周期的陪伴者”,力求为全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贡献“中关村样本”。
服务“三创”未来就在脚下
记者:中关村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聚焦科技金融,请问在当前国家强调“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贵行的战略定位有哪些新的升级或调整?
何存:近年来,我行将服务科创企业的重点聚焦为八个字:“抓早、抓小、抓硬科技”。“抓早”意味着我行基于对新兴及未来产业的研究能力,敢于在企业发展的早期伸出援手给予金融支持,在他们最需要信任和支持的时候提供“第一笔资金”;“抓小”代表我行聚焦初创型和成长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用灵活、定制化的金融方案助力他们走稳“第一步”;“抓硬科技”则体现了我行重点布局那些能够改变未来产业格局、解决国家“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
与传统商业银行“大而全”的发展思路不同,中关村银行选择了一条更专业、更聚焦的发展道路——做一家懂科技、懂创业、懂未来的银行。
我行把服务对象概括为“三创”:创客、创投、创新型企业。未来就在脚下,北京中关村银行的使命,就是让这三者在创新创新生态中相互激发、共同成长,形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创新循环。
火眼金睛 就是真金白银
记者:有人曾提到“中关村不缺钱,缺的是好项目”,请问中关村银行是如何通过机制设计,实现“钱找企业”与“企业找钱”之间的高效匹配?
何存:北京市是一个金融资源高度聚集的城市,尤其是在中关村区域。资金并不稀缺,稀缺的是能真正看懂科技、识别创新价值并在关键时刻发挥有效作用的金融机制。
早期科创企业往往具有“一新两缺”的特征:模式新,但缺业绩、缺信用记录;而传统银行又面临看不懂科技、操作难的问题。要让“钱”和“项目”真正匹配,关键在于让银行的体系既懂科技、又懂创业。
在北京中关村银行,我行通过四项机制创新,让资金资本和创新实现“双向奔赴”。
其一,让银行“看得懂”。我行组建了一支懂行业、懂技术、懂资本的专业团队,吸纳产业专家、创投人士、高学历技术人才,建立覆盖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化队伍。通过持续的行业研究和赛道跟踪,形成了用技术逻辑而非财务逻辑评估企业,用“产业语言”而非“报表语言”与创业者对话。
其二,让评估“评得准”。我行借鉴和探索“创投风控逻辑”和特色化“三查”机制,将市场空间、成长潜力、技术壁垒、团队能力、融资规划纳入全链条尽调体系。设立科技金融专属审批团队,按照产业方向配置专审人员,实现技术路线、创新能力与商业模式的交叉研判,让授信更专业、更贴近科技规律。
其三,让融资“更贴身”。针对新兴产业“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我行推出“惠才计划”“认股权贷款”“科技研发贷”等创新产品,按照企业不同阶段的融资痛点和需求,“一企一策”,灵活设计科技金融服务方案。同时,与400多家创投机构、产业园区和孵化器共建“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投资机构发现好项目,由银行联合尽调并提供信用背书;企业获得贷款后,又能获得资本加持,实现资金与创新的动态匹配。
其四,让团队“敢作为”。我行通过内部资源倾斜和政策激励,为一线团队“松绑赋能”。针对科技金融降低资金成本、提高不良容忍度、鼓励首贷户拓展并实行差异化内部定价与绩效加权考核,让“敢贷、愿贷、能贷”成为科技金融的组织文化。
“认股权贷款” 雪中送炭为“双赢”
记者:“认股权贷款”作为贵行投贷联动的核心产品,目前已服务近500家企业。请分享一个典型成功案例,并说明该产品在风险与收益平衡上的独特设计。
何存:认股权贷款的基本模式为“债权融资+认股选择权”,即北京中关村银行为科创企业提供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的授信服务,满足其高速发展过程中的债务资金需求,同时通过我行指定的体系外合作机构取得认股权贷款企业的认股选择权,并力争在认股权行权期限内对认股选择权进行处置,由处置收益抵补信贷风险,实现对科创企业信贷投放的风险收益匹配,增强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
有一个典型案例,位于大兴区某低空经济企业,是一家产品定位为“空中的五菱宏光”的无人运输机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大部分来自“国防七子”,参与过多个重点无人机型号研制,具有10年以上无人飞行器研制行业背景。
当时,企业处于早期研发阶段,刚刚完成样机的发动机、航电、飞控等系统联调及初代样机研制,暂未实现产品规模量产和销售收入,是最需要资金支持的时候。彼时企业正在与Pre-A轮投资人接洽,急需资金支付首飞试验费用,完成产品初步验证,以确定投资人投资意向。由于企业面临尚未产生经营收入、缺乏抵押物等困境,传统融资渠道无法提供支持。
我行在了解企业需求后快速响应,根据企业的基本情况和所处阶段匹配了资金,解决了企业首飞试验的资金问题。企业授予我行100万元认股权份额,锁定估值8500万元。后续企业A顺利获得Pre-A轮股权融资,同时企业陆续完成两款样机研发,发展迅速,新一轮股权融资也进入协议签署阶段。截至2025年上半年企业最新一次融资投后估值已达到2亿元,相较于授权时实现135%的估值增长。
让“数据”成为新的抵押物 让“智能”成为新的风控力
记者:贵行搭建了“数据驱动、技术赋能、场景闭环”的智能风控体系。请问在缺乏抵押物的科技型企业授信中,大数据、AI等技术具体如何辅助风控决策?
何存:科技型企业“轻资产、强研发”,传统依赖财务报表和抵押物的风控方式难以适用。中关村银行的做法是——让“数据”成为新的抵押物,让“智能”成为新的风控力。
我行自主研发了“科技型企业信用评价模型2.0”,在传统财务指标之外,引入团队稳定性、知识产权质量、研发进展、融资轮次、产业赛道位置等非财务信息,并结合资金流水、税务行为、合同履约、薪酬发放等经营数据,形成覆盖研发期、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差异化信用体系。模型通过“技术+人才+资本+数据”多维度交叉判断,有效替代了传统抵押式评估方式。
在数据应用层面,我行汇聚了工商、税务、社保、知识产权、研发补贴等政务与产业数据,并与创投机构、园区、孵化平台建立数据互通机制,实时补充企业的专利布局、项目立项、政府补贴、融资公告等外部信息,形成动态、可验证的企业成长画像。
在风险识别环节,我行运用AI模型对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合舆情监测、上下游交易数据、研发投入变动等指标,实现异常信号自动预警、策略实时调整。
为全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贡献“中关村样本”
记者:下一步,中关村银行在“科技金融生态圈”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举措?是否会考虑拓展至京津冀乃至全国市场?
何存:我行将从构建生态、深化模式、产业聚焦和风险护航四个方面持续推进科技金融生态圈建设。
第一,构建更加开放的科创生态体系。我行将持续推进“村宝”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建设,携手创投机构、产业园区、孵化器、加速器、政府基金和科研院所等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生态网络。目前我们已与400余家创投和产业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客户共享、风险共评、项目共推,让企业在从“初创”到“独角兽”的成长过程中获得金融与产业的双重支持。
第二,深化“贷款+外部直投”业务模式。我行将联合产业资本、政府基金及市场化投资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从贷款授信到股权行权的全周期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以股补债、以投促贷”,让银行能够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去支持早期科创企业。
第三,聚焦前沿产业,打造特色生态。我行将进一步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搭建开放生态、举办产业论坛、建立常态化行业研究机制,深耕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连接,形成金融与科技“双循环”的创新生态。
第四,稳步拓展区域布局。按照监管要求我行定位服务北京区域内的科创企业,但生态圈层建设可以拓展至全国范围。未来,中关村银行生态圈建设将在深耕北京区域的基础上,向京津冀及重点创新城市拓展,推动区域间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为全国科技金融体系建设贡献“中关村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