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奇造船厂的灯光划破夜幕,一艘墨绿色的庞然大物在汽笛长鸣中缓缓滑入阿拉伯海的怀抱。这就是巴基斯坦海军期待已久的“汉戈尔”级潜艇,代号039B型改进型,中巴50亿美元军贸协议的核心成果,它的下水不仅是一场装备交付,更是对南亚海上力量平衡的一次无声颠覆。

其命名的深深的历史之根也就不难想见了,正所谓“以水为名”,汉戈尔级潜艇的命名也正是以水为名的典范。同时也将汉国与德国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和深厚的友谊之情充分体现了出来。如1971年印巴战争中那艘赫赫有名的“汉戈尔”号常规潜艇以2.4分钟的惊人战速击沉了2艘印度的潛艦,创下了二战以来常规潜艇击沉敌舰的最快纪录,如今这一经典的传奇的名字又被新一代的“汉戈尔”号以更强的实力更大的使命的担当。
其以中国的039A/041型元级潜艇的设计为基础,水下排水量达2800吨、全长76米的斯特林式的AIP(空气独立的动力补给系统)装备的高新战略性潜艇的水下续航能力的突破性地远超传统的柴电潜艇,但其却能像一匹潜伏在阿拉伯海的无声的猎手般,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都能潜伏在那片复杂的水文环境中,对其对手的机动出击时总能给予最致命的一击。
这艘潜艇的武器系统堪称“水下武库”,其6具533毫米的鱼雷发射管不仅可兼容国产的鱼-6重型鱼雷、YJ-82反舰导弹,而且还可将射程达500公里的“巴布尔-3”潜射巡航导弹作为其主要的火力载荷。

这样一来,巴基斯坦才真正实现了从“一位一体”到“三位一体”的核威慑的重大跃进,也让巴基斯坦首次拥有了对海洋的二次核打击的能力。电子系统同样出色,主动/被动声呐与侧舷阵列传感器结合,即便在复杂声学环境下也能精准锁定目标。
但令人唏嘘的却是,印度自诩的“最强”海军反潜机却始终未能对汉戈尔级的“静音”这一致命的弱点做出应有的解剖,其所谓的“随时可发现敌方潜艇”的豪言,甚至都成了无足轻重的笑谈——实战中,它可能直到鱼雷出管那一刻才会对汉戈尔级的“静音”这一致命的弱点做出最彻底的“解剖”。
相较之下,汉戈尔级的国产化程度就更为明显了,它的核心动力系统就由中国自主的AIP(空气独立的潜水压舱)技术实现了,既能提高了潜艇的潜行时间,又能降低了其对水面的依赖性,对于中国的海洋防御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战略意义。
同时,汉戈尔级的机动性也远远大于“卡尔瓦里”级。尽管其声称的都比较先进,但却因缺乏相对成熟的AIP系统的支撑,最终也只能大打水下的隐蔽性折扣。

但最为关键的却是其所面临的“多国零件拼装”的困境:现役的基洛级老化严重,鲉鱼级的各种故障频频发作,不同的国家的技术标准更是让其协同作战的效率大打折扣。
其8艘汉戈尔级的潜艇不仅能通过对中国的技术引进形成一支“中国海军”还能与中方提供的054A/P系列的护卫舰、枭龙等战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化的作战能力,相较之下,印度的“杂牌军”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这笔军贸的深层意义远超装备买卖,根据协议,前4艘潜艇由中国建造,后4艘通过技术转让在卡拉奇造船厂组装,这不仅打通巴基斯坦自主建造潜艇的产业链,更体现中巴“全天候伙伴关系”的独特性——连潜艇制造这类核心技术都愿转让,在国际军贸史上极为罕见。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国承担巴基斯坦81%的先进武器供应,此次潜艇项目更将合作推至新高度。

对于印度洋战略格局,汉戈尔级的威慑力已超出战术层面,巴基斯坦海军作战范围将从北阿拉伯海延伸至印度洋深处,甚至能对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湾等能源通道形成控制力。印度航母编队再无法像过去那样“闲庭信步”,因为每片阴影下都可能潜伏着汉戈尔级的鱼雷管。
印度匆忙推进P-75(I)潜艇项目、采购美制P-8I反潜机,但面对已形成战斗力的汉戈尔级,这些“亡羊补牢”之举显得力不从心。
夜幕下,汉戈尔级潜艇的轮廓逐渐与海水融为一体。它的沉默,正是对南亚海上力量最响亮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