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即将揭晓:工行升组在即,招行逼近门槛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即将公布2025年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这一名单自2011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成为衡量全球大型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关键指标。 根据惠誉博华的最新预测,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将继续入选,而工商银行有望从第二组上升至第三组,成为首家进入该组别的中资银行。与此同时,招商银行虽未入选,但其评分显著提升,距离第一组门槛仅差不到10分,未来三年或将成为G-SIBs的新成员。
工商银行的升组标志着中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体系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旨在通过更高的资本要求降低大型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冲击风险。入选G-SIBs的银行需根据分组满足不同的附加资本要求,从第一组的1%到第五组的3.5%不等。工商银行从第二组升至第三组,意味着其附加资本要求将从1.5%提高至2.0%,这对银行的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资G-SIBs还需满足总损失吸收能力(TLAC)的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了资本规划的压力。
多重因素推动了中资银行评分的提升。惠誉博华报告显示,2025年中资G-SIBs的规模指标预计增长8%-9%,虽略低于2024年的增速,但仍为评分提供了稳定支撑。此外,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的同业负债及证券发行规模显著增长,带动“关联度”评分分别提升10分和6分,成为总分上升的主要动力。托管资产增速的加快也增强了中资银行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功能地位,五家银行的托管资产均实现超过10% 的增长。 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农业银行92%和工商银行66%的增幅,表明中资银行在复杂金融业务中的参与度持续加深。
汇率因素在本次评估中罕见地产生了正向影响。与往年人民币贬值压降评分不同,2025年人民币对欧元升值推动了中资银行评分普遍上升1-4分。惠誉博华金融机构部副总监彭立指出,这一变化源于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的趋势变动,但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大概率保持基本稳定,因此汇率对评分的影响难以持续。 彭立进一步分析称,中资G-SIBs的非人民币资产占比偏低,未来若通过业务全球化提升这一比例,或可降低单一货币汇率波动的冲击。
招商银行的崛起值得关注。尽管本次未入选,但其评分已逼近第一组门槛,距离130分仅差不到10分。惠誉博华报告指出,若招行保持当前的提升趋势,未来三年有望跻身G-SIBs名单。这不仅反映了招行在规模、关联度和复杂性等指标上的进步,也预示着中国银行业格局的潜在变化。 随着中资银行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分量加重,其面临的监管要求和市场挑战也将同步升级。
总体来看,2025年G-SIBs名单的发布将进一步凸显中资银行的全球影响力。工商银行的升组和招商银行的逼近门槛,标志着中国银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持续进步。然而,更高的资本要求和TLAC达标压力也将考验这些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资G-SIBs如何在扩张与稳健之间找到平衡,将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