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市政府新闻办举办首都“十四五”规划高质量收官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金融业发展成就专场。会上披露,2021年至2024年,北京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加近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长9.2%,高于北京GDP年均增速4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总体而言,“十四五”时期,北京市金融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一是做大总量。全市金融业增加值期初为7057亿元,今年预计超过8500亿元。二是优化结构,贷款呈现“三升一降”。“三升”是新经济领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科技贷款占比分别提升3.3、3和2.7个百分点,余额增速分别超过14%、20%和10%;“一降”是房地产贷款占比下降7个百分点。三是金融“五篇大文章”形成了一大批全国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四是金融支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2024年9月以来,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出台系列举措,北京市分行积极推动各项政策措施在京落实落细,有效稳定市场预期、提振信心。2021年至2024年,北京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年均增加近万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长9.2%。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明显下行,2025年9月,北京地区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52%,较2020年末下降138个基点;新发放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12%,较2020年末下降221个基点。
金融支持首都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取得积极成效,北京初步建成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制度体系。例如普惠金融服务提质扩面,民营小微、乡村振兴、民生就业等薄弱环节的融资可得性稳步提升,近5年辖内银行依托银企对接系统走访企业超50万次,借助“创信融”平台为4.2万家中小微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超1500亿元。“十四五”时期,北京市科技型企业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项目贷款余额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首都金融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迈上新台阶。北京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实施跨境贸易投资高水平开放试点,为优质企业“减单证、简流程”,1000余家企业享高水平开放政策红利。北京开展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试点经验推广至全国,目前办理业务金额超48亿美元。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业务试点,形成“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本外币跨境资金池”政策框架,105家跨国公司参与试点,惠及5000余家境内外成员企业,节约成本超过15亿元人民币。
金融业开放度持续扩大,全国首家外资支付机构、外资信用评级机构、全国第二家个人征信机构相继落地北京,资金要素流动不断畅通。“十四五”时期,北京地区跨境人民币收支规模稳步增长,年均收支总额超9万亿元,占地区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从2020年的50%提升至2024年的65%。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潘福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