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壮阔画卷中,民营经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稳定就业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民营经济贡献了中国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以及90%以上的企业数量,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
2025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民营经济促进法》)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25年5月20日起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首次确立了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两个健康”写入法律,并明确“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长期坚持的重大方针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是对民营经济重要性的高度认可,更是释放出国家长期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信号,为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
历史渊源与战略定位:浙商银行与民营经济的共生发展
浙商银行的发展历程,本质上是一部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荣的演进史。作为最年轻的国有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自诞生之初便与民营经济血脉相连、同频共振。在成立初期,浙商银行积极引入民营股东,构建多元股权结构,这种独特的基因使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成为浙商银行与生俱来的使命与责任。多年来,浙商银行始终坚守服务民营经济的初心,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作为核心经营策略,在组织架构、考核机制、资源配置等多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浙商银行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达8328亿元,占全行企业贷款的近60%,且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这种长期战略投入,不仅助力民营企业发展,也为浙商银行自身积累了丰富的服务经验和市场口碑,形成金融与实体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传统授信模式下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结构性矛盾
相较于央国企客户,民营企业存在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经营稳定性不足、信息披露不完善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体系与民营企业融资特征往往存在着多维错配,形成信用评估、资产抵押、期限配置、风险处置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盲目加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可能会使银行面临更高的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压力。然而,若过度强调风险防控,收紧民营企业信贷政策,则会影响民营经济的发展活力,与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和使命相悖。在多年服务民营经济的工作历程中,笔者简要总结了民营企业融资的难点如下。
信用评估维度局限:硬信息依赖与软数据缺失的双重制约。传统信贷评估高度依赖财务报表、抵质押物等“硬信息”,而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规范、信息披露质量低等问题,导致银行难以穿透式识别企业真实经营状况。据统计,超60%的中小微企业未建立标准化财务审计体系,税务、日常用水用电、上下游订单等“软数据”尚未有效纳入传统评估模型,形成信息不对称下的信用评估盲区。同时,民营企业抗周期能力较弱,行业波动对其现金流影响显著,进一步加剧银行风险定价难度,导致其陷入“敢贷”与“愿贷”的决策困境。
抵质押物结构错配:不动产偏好与轻资产特征的价值割裂。商业银行传统风控体系对土地、房产等不动产抵质押依赖度达75%以上,而科技型、服务型民营企业核心资产多为知识产权、应收账款、商业信用等轻资产形态,大多不属于现阶段商业银行普遍接受的押品种类。这种“资产结构不匹配”导致大量高成长企业被排除在传统信贷门槛之外。
期限额度配置失衡:风险审慎与企业发展的周期错配。受风险资本约束,银行对民营企业授信普遍存在“额度保守化、期限短期化”特征。民营企业,特别是制造型民营企业,其固定资产投资、研发投入的回收周期普遍在一年以上,短期的金融支持难以保障其资金面的长期稳定,需要每年周转、腾挪。这种“金融供给周期”与“企业成长周期”的错配,制约了民营企业长期价值培育。
风险处置机制滞后:复杂股权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协同低效。民营企业股权结构普遍呈现“家族化、关联化”特征,大量民营企业存在多层嵌套持股或关联交易,风险发生时易引发连锁反应。同时,传统风险处置依赖司法拍卖、资产转让等手段,但面临抵押物处置周期长、执行成本高、信用追偿难等问题。现有的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覆盖民营企业,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对实际控制人约束效力不足,导致部分企业存在“逃废债”道德风险,进一步加剧银行风险防控压力。
创新驱动与精准施策:浙商银行的实践探索
善本信用工程:重构信用评估体系。金融的本质是经营风险,授信和风控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授信风控逻辑存在金融信用与社会信用脱节的现象,这就容易使金融资源集中到逐利的资本手中,导致金融脱实向虚、层层嵌套割韭菜等社会乱象,最终导致金融的形象不被党委、政府和社会大众认可。所以,金融对信用的管理必须回归初心本源,从一个人或组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信誉”和“可信度”角度出发,坚持功能第一性,将社会价值评价纳入授信风控评价中去。
2023年,浙商银行就开始了这方面探索,推出了“浙银善标”体系,目前已经由1.0版升级为2.0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正负面清单和信用评价机制。有了浙银善标、善本信用的信用评估体系,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营企业信用评估难、银行授信准入难等矛盾。2025年,浙商银行建立起以“善本信用”工程为核心,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整合企业纳税、海关进出口、水电缴费、商业信用等多维度数据,构建起“数据替代抵押”的新型信用评估模型。通过对企业经营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将企业的“非财务信息”转化为“信用资产”,为缺乏抵押物的民营企业提供纯信用贷款支持。
科创金融体系:激活民营科创企业发展新动能。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作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民营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在高新技术企业中占比超过85%,但长期面临“轻资产抵押难、研发周期长、融资贵、成果转化对接慢”等痛点。杭州作为国家自主创S新示范区,集聚了超4万家科技型企业、128家上市公司(其中民营占比92%),形成以“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空天信息”为代表的“杭州科创六小龙”产业集群,2024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强度达4.8%,居全国省会城市首位。
作为浙江本土商业银行,浙商银行紧扣区域科创生态特征,构建“政策引导+科技赋能+生态协同”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民营科创企业突破“创新—转化—产业化”瓶颈。2025年推出了“善科陪伴计划”,根据科技型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特征和需求,聚焦企业创新创业、研发转化、引入创投、稳链固链、企业出海、建设厂房、股权激励、IPO上市、回购增持等15大金融服务场景,迭代完善“人才成长贷”“科创共担贷”“科创银投贷”“专精特新贷”“科创积分贷”“科创激励贷”等30大科技金融产品,打造“全周期、全链条、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为企业“融资、融智、融服务”,赋能企业发展壮大。截至2024年末,浙商银行已服务科技型企业超3万户,其中主要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余额超3600亿元。
第一,业内首家推出“人才银行”业务。早在2016年,为积极响应人才强国建设,浙商银行在浙江省委组织部和省金融办的倡议和指导下,将杭州玉泉支行建设成为系统内首家人才银行专营支行。浙商银行创新以“人力资本”作为授信额度核定的重要依据,为高层次人才作为创始人和主导者的科技型企业提供“人才支持贷”和“人才成长贷”专属贷款产品,最高可申请3000万元的信用贷款。同时构建了一整套系统性的人才评定分类标准体系,将人才划为W/A/B/C/D/T类6个层级,分层分类给予人才企业更精准的金融支持。
第二,创新积分企业专属产品“科创积分贷”。浙商银行引入“企业创新积分制”,聚焦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创新推出了“科创积分贷”产品;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模型,在企业无感知情况下,为创新积分企业自动测算专属预授信额度;通过创新风控理念和风控技术手段,在传统信用分析数据维度基础上,新引入专利价值、人才价值、创新能力等数据维度,以“成长”的眼光看待科技企业,构建一套更适应科技企业发展特点的信贷模型,对科技企业信用风险和科创实力进行专门量化评价。
供应链金融生态:优化产业链服务。供应链金融以核心企业为依托,深度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浙商银行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充分把握供应链金融发展机遇,深入挖掘场景,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围绕链上中小微企业“小额、高频、跨区域、纯信用”等融资需求特点,着力解决传统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繁、授信审批难、技术对接慢”等不足。一方面,立足场景,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应用区块链、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根据不同行业的交易特点和需求特性,满足客户在采购、仓储、销售、分期还款等不同应用场景的个性化需求,打造“行业化+嵌入式”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另一方面,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率。充分运用专业化能力和数字化手段,通过流程重构、授信创新、技术赋能、服务跃迁四大创新手段,打造“全链条、全场景、全产品”的数字化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助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在电力、能源、新能源汽车、现代通信、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近30大行业形成特色化、差异化解决方案。
截至2024年12月末,浙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累计发放融资超7400亿元,服务上下游客户超7.1万户,普惠小微占比超80%。服务民营企业客户3.4万户,累计服务总额近2000亿元,有效探索出了基于场景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新模式。
金融顾问制度创新:县 域金融改革的“临平样本”。 浙商银行以浙江省“融资畅通工程”为指引,深度参与县域金融改革,在临平区创新实践“金融顾问+产业赋能”模式,通过构建“1+N”服务体系(1名主顾问牵头,联动投行、风控、跨境等N个专业团队),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融智”一体化解决方案。作为浙江省首个综合金融服务示范区,临平区自2022年启动试点以来,组建由32名资深金融从业者、行业专家组成的金融顾问团队,累计对接民营企业400余家,解决融资需求超60亿元,2024年临平区民营企业贷款增速达22%,较全区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不良率控制在1.5%以内,形成风险防控与服务质效平衡的县域金融生态标杆。
第一,数字化精准诊断破解融资堵点。依托临平区“金服宝·小微”数字化平台,金融顾问团队通过“企业走访+数据画像”建立动态融资需求库,运用纳税、用电、订单等12个维度逾200个细项的数据,为不同生命周期企业定制差异化方案。例如,某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在扩建智能工厂时,面临传统抵押模式下授信额度不足、期限不匹配的难题。金融顾问团队结合其连续三年订单增长30%的核心数据,创新采用“未来收益权评估+设备融资租赁+供应链融资”组合模式,将授信额度提升至3000万元,贷款期限延长至5年,较传统模式融资效率提升40%。
第二,制度创新优化县域金融生态。浙商银行联合临平区建立“政府风险补偿基金+银行信贷+担保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将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提升至3%,并配套财政贴息政策(最高贴息50%),有效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24年,通过该机制发放的“临平小微快贷”产品平均利率较市场水平低1.2个百分点,惠及企业超200家。同时,建立“需求诊断—方案定制—生态赋能”的全流程服务标准,2024年帮助临平区企业规范财务制度、提升信用评级,助力企业申贷成功率从15%提升至40%,数字化平台融资时间压缩至1-2个工作日,为解决县域民营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临平经验”。
深化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完善政策协同机制。政府部门应加强政策协同,构建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的联动机制。通过加大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力度,完善融资担保体系,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同时,优化产业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产业等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合税务、市场监管、司法等部门数据资源,建立统一的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信用评价标准和失信惩戒机制,提高民营企业信用意识和信息透明度,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准确的信用评估依据。
推动金融创新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在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证券化、供应链金融等领域探索新模式。完善金融科技监管规则,支持银行运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防控能力。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对符合政策导向的创新业务给予一定的风险容忍度,激发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结语
2025年5月,在中国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浙江省工商联联合主办的金融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浙商银行获评浙江省“民营企业最满意银行”省级机构,是浙商银行连续第六年获评该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市场对浙商银行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服务民营经济成绩的有力见证。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兴未艾,金融服务民营经济正当其时,下一阶段,浙商银行将继续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做强做优提供有效的金融赋能。
通过理念创新、技术赋能和模式重构,商业银行能够有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题,实现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在政策利好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未来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协同合作,持续优化服务体系,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景峰,浙商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