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超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关停,广发等银行也密集停发联名卡。同时,信用卡不良批量转让本金回收率已跌至个贷最低,诉讼成本却持续抬升。 ]
银行信用卡业务“瘦身”与“出清”同步上演。
今年以来,超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关停,广发等银行也密集停发联名卡。同时,信用卡不良批量转让本金回收率已跌至个贷最低,诉讼成本却持续抬升。同时,商业银行正批量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将不良打包转出。
业内人士表示,信用卡业务正处于磨底期,过去依赖增量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正从粗放扩张转向精耕细作。
联名卡停发、分中心关停
今年以来,银行信用卡业务正经历一场自上而下的收缩。
8月31日起,中国银行将停发24款联名信用卡,并同步调整卡面设计;中信银行亦宣布同日将终止部分银联联名卡的新发、补换及续卡业务。更早之前,浦发银行已于5月12日停发14种联名卡,邮储、建行、招行、光大等亦先后跟进。
与产品收缩同步,机构“瘦身”也在提速。7月16日至21日,广东金融监管局先后批复交通银行珠海、民生银行华南两家信用卡分中心终止营业。Wind数据显示,年内已有超40家信用卡分中心获批关停,其中交行在4月单月就关闭了济南、沈阳等10余家分中心,民生、广发亦相继裁撤华南、华中、东北等区域机构。
此外,银行信用卡业务也通过其他方式降低支出。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汇丰银行(中国)等多家银行官宣部分高端信用卡产品权益及活动更新,如提高使用门槛、调整适用范围等。而在此之前,农业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也发布过相关公告。
例如,建设银行旗下多款信用卡已不再享有机场贵宾厅服务;浦发银行取消或降低部分信用卡的境外消费返现等权益;光大银行信用卡相关机场接送机服务、租车免一日租金服务、健康洁牙服务统一终止;汇丰银行信用卡的贵宾厅的服务只能携带一人,第二次境外接送机需要消费1000美元才能享用。
央行今年发布的《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全国共开立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27亿张,同比下降5.14%;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2张,同比下降3.7%。
“信用卡正面临资产质量下滑、盈利空间收窄以及互联网信用支付冲击的‘内忧外患’。”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密集停发联名卡、关停分中心,是银行通过组织架构和产品结构双轮调整,压缩低效网点、聚焦线上直营,以摆脱规模扩张时代遗留的瓶颈。
信用卡不良快速出清压力凸显
银行在调整信用卡业务的背后,是资产端的持续承压。
央行最新统计显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余额已从2008年的33.77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1239.64亿元,16年间增加近36倍,2024年单年增幅就达26.32%。截至去年四季度,逾期半年余额占应偿信贷余额的1.43%,卡均授信3.14万元,使用率38.03%,资产质量压力肉眼可见。
在此背景下,银行只能加快不良资产的出清速度,致使市场转让价格不断走低。银登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平均折扣率跌至4.1%,本金回收率仅6.9%,同比分别下滑0.5和1.9个百分点;同时,2025年一季度信用卡不良批量转让平均本金回收率仅5.8%,为各类个贷资产中最低,而同期诉讼成本却在不断攀升。
中国银行近日公告称,自9月14日起将把诉讼费、律师费、执行费等催收成本直接计入逾期信用卡账单,此次调整将采取分阶段试点方式推进。上海长宁支行作为首批试点单位率先实施,上海分行将于10月11日跟进,全国其他地区分行则计划于10月19日起陆续推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业内跟进类似调整的银行为数不多。
“这一看似技术性的收费调整,实则是银行面对回收率骤降的自救。”信用卡资深人士对记者表示。
一位不良资产从业者对记者说:“起诉成本越来越高、回收却不断缩水,传统委外催收模式压力凸显。”
过去,银行处置信用卡不良主要依赖外包催收或内部团队,如今路径生变。记者注意到,自2025年5月兴业银行AIC(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获批后,中信、招行相继落地,加上原有的六家国有大行,银行系AIC有望扩充至九家,注册资本总额接近1500亿元。股份行首次跻身这一市场,为信用卡不良出清打开了新的资金与股权通道。
正处于磨底期
我国境内的信用卡及消费金融业务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市场饱和度提升,行业监管趋细趋严,机构在业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停发联名卡、关停分中心,以及不良资产包批量转让的现象背后,信用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粗放扩张迈向精耕细作的战略重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些动作释放出信用卡业务进入“磨底期”的信号。“过去依靠增量拉动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存量竞争时代正式到来。资源正迅速向风控稳健、数字化能力强的头部银行集中,中小银行则面临‘出清’压力。”资深信用卡研究专家董峥说。
“未来的竞争焦点不再是发卡量,而是单客价值。”一位股份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银行正在通过大数据模型实时监测信用风险,并将信用卡与储蓄、理财、贷款等零售业务深度串联,形成综合金融生态。与此同时,监管对睡眠卡管理、分期利率披露、消费者保护的合规要求日益严格,倒逼银行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守住风险底线。
《2024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主题调研报告》(下称《报告》)数据显示,用户的信用卡持卡缺口仍在,庞大的存量市场也值得银行等机构进一步投入资源、深入挖潜。与此同时,2024年度,线上线下获客成本显著上升,信用卡产品线上获客成本约276元,线下获客成本约240元,大额消费贷产品线上获客成本约344元,线下获客成本约375元。
《报告》分析称,从运营层面来看,银行等机构应加强数字化技术在各板块的应用。信用卡等消费金融业务客户数量大、各维度数据资源丰富,通过精细化运营能够发掘的价值潜力大,同时营销、风控等领域的方法论也较为成熟,银行等机构在自身资源、经验有限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专业化机构的辅助,从而提升业务质效。
上述人士分析称,一方面,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正加速推进,这涵盖了服务渠道和风险管理的全面数字化与智能化升级,通过APP实现大部分信用卡服务,并借助大数据模型实时监控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市场饱和度的提高,资源正加速向经营稳健的银行集中,这促使银行必须打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下一篇:原创 信用卡被风控最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