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关系中,一些国家会根据自身实力的变化调整立场,土耳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回顾过去,当中国的国力尚不强盛时,土耳其在多个领域曾对中国进行制约,特别是在军事和航母运输方面。比如在疫情爆发初期,土耳其在关键时刻封锁了中国的领空,妨碍了我们对其他国家的援助。而现在,中国的经济与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土耳其则主动寻求与我们加强合作。
2001年,土耳其在瓦良格号航母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的问题上采取了强硬态度,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中国从乌克兰购买了这艘航母的壳体,计划将其拖回国内进行改造。然而,土耳其以安全为由拒绝放行,并提出了不合理的条件。除了要求10亿美元的风险保证金外,土耳其还要求中国购买其教练机、协助发展其旅游业等20多项苛刻条件。最后,瓦良格号停留在黑海长达20个月,期间产生了超过2.5亿美元的停泊和拖船费用。当时中国的外汇储备较为有限,经过艰难的外交谈判,我们才勉强解决了这一问题。尽管最终成功改造为辽宁舰,迈出了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但这一事件也警示了我们国际通道控制的重要性。土耳其通过这一行为,充分展示了其利用地理优势进行敲诈的无道义行为。
2013年,土耳其在军贸领域再次展示了其投机性。当时,土耳其公开招标采购远程防空导弹系统,中国的红旗9系统凭借低价和技术转让的优势成功中标,合同总价值约为34亿美元。中国企业不仅积极参与,还承诺帮助土耳其建立生产线。然而,土耳其随后将我们的报价拿去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供应商进行讨价还价,拖延签约,最终在2015年取消了合同,转而发展本土导弹系统。这一过程中,土耳其获取了大量的技术情报,却没有履行任何实际采购承诺。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其对西方阵营的依赖使得它不断在国际合作中占便宜,却忽视了合作信誉和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土耳其的外交策略一再暴露出其高度的投机性,这让中国在反思中加速了自主创新,尤其是在军工领域,避免在未来再度陷入类似的困境。随着土耳其经济压力的加大,尤其是在债务积重难返的情况下,2023年其国家债务已经超过了外汇储备,通货膨胀一度超过了80%。这一切都促使土耳其在2024年转向中国,寻求新的合作机会。
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时,中国迅速控制住了局势,并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在当年5月,一架载着36吨口罩和防护服的飞机从中国起飞,前往塞浦路斯。为了节省时间,这架飞机原本计划穿越土耳其领空,但土耳其却突然关闭了领空,理由是“塞浦路斯问题敏感,未提前申请”。这一举动直接导致飞机燃料不足,只能绕道莫斯科加油,最终通过保加利亚抵达目的地。土耳其当时的做法显然是为了讨好美国,却忽视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这一封锁不仅延误了中国的援助,更让国际社会感受到其在关键时刻的自私与狭隘。
回顾土耳其的历史,早在瓦良格号事件中,它便在国际事务中制造障碍,拒绝中国航母通过,背后也有其与西方复杂关系的影子。2016年,土耳其发生政变后,它对美国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转而向俄罗斯靠拢,并购买了S400防空导弹。2019年,土耳其加入了上海合作组织对话伙伴国,这一系列举动都表明它在寻求更广泛的外交空间。2024年,土耳其的经济虽然有了3.2%的增长,但债务问题依然严峻,通胀率依然居高不下。在这种经济困境下,土耳其再次改变了其对外政策,开始向中国寻求合作。
2024年,土耳其与中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28亿美元,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两国通过“一带一路”框架,推动了能源和基础设施项目的合作。土耳其的文化旅游部长在2025年5月表示,要为中国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并推广当地的旅游景点。土耳其如今面对着严峻的经济困境,它开始寻求通过中国市场来缓解压力,然而我们也要保持警惕,避免重蹈过去的覆辙。
自2016年政变后,土耳其与美国的关系逐渐恶化,开始向俄罗斯靠拢并购买S400防空导弹。同时,它也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对话伙伴国,这使得中土两国的合作基础进一步加深。2024年,宁夏与土耳其的对接会议上,两国就23场一对一洽谈达成一致。面对这一转变,中国企业在拓展与土耳其的合作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让步。土耳其曾在早期通过强硬手段制约中国,但随着中国的崛起,土耳其如今需要低头求合作。尽管合作的机会值得把握,但我们绝不能忘记历史教训,只有坚持平等互惠,才能确保合作长期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