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持不以风险下沉或削弱风险抵御能力来换取短期的利润增长。”8月28日,中信银行行长芦苇在该行2025年半年度业绩发布会上传递出以“反内卷”坚守经营底线的态度。而就在一天前,中信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正式披露,上半年经营呈现“盈利稳增、营收降幅收窄”的态势;净息差为1.63%、净利差为1.60%,同比分别下降0.14个、0.11个百分点,生息资产收益率与付息负债成本率同步下行。芦苇称,当前“反内卷”政策规范行业秩序、人民银行存贷对称降息压降负债成本,将推动银行业净息差逐步趋稳。
摒弃追求规模增长的情结
8月27日,中信银行披露2025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该行实现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364.78亿元,同比增长2.78%。营业收入1057.62亿元,同比下降2.99%,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712.01亿元,同比下降1.94%,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45.61亿元,同比下降5.08%。
从季度走势看,二季度中信银行归属于该行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11%,增幅较一季度提升2.45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28%,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44个百分点。
在反映银行核心盈利能力的息差指标及资产负债收益成本方面,报告期内,中信银行净息差为1.63%,同比下降0.14个百分点;净利差为1.60%,同比下降0.11个百分点。生息资产收益率为3.33%,同比下降0.50个百分点,付息负债成本率为1.73%,同比下降0.39个百分点。
谈及业绩表现,芦苇直言,中信银行已经摒弃了规模情结,“我们坚持不以风险下沉或削弱风险抵御能力来换取短期的利润增长,业绩增长的成色底色更足。在规模方面实现了合理,而且有质量的增长”。
他提到,目前,资产价格仍在低位运行,随着存量高收益资产逐步到期,将继续带动银行的资产收益率下行,导致息差仍有下行的压力。不过,“反内卷”政策和息差中性货币政策将推动银行业净息差逐步趋稳。具体而言,一方面今年以来,“反内卷”政策逐步出台,有利于规范行业有序竞争,引导银行业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人民银行也推动存贷对称降息,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有利于银行进一步压降负债成本。
产业经济资深研究人士王剑辉指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推动存贷对称降息,提升了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利于银行压降负债成本。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净息差有望逐步趋稳。
零售端锚定居民资产配置新变化
作为银行的“尖兵”业务,零售向来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近年来,消费贷、代销业务“价格战”,信用卡“权益战”,客户争夺“渠道战”持续上演,叠加低利率环境下居民对储蓄利率变动更加敏感、投资偏好分化,不少银行零售业务发展面临挑战。
截至报告期末,中信银行零售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达4.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2%;报告期内,该行零售银行业务实现营业净收入381.07亿元,同比下降8.43%。
中信银行副行长谢志斌总结当前低利率态势延续,资本市场逐步回暖背景下,居民资产配置行为呈现的三大变化:低风险偏好资金加速从存款向理财、保险迁移;中高风险客户转向“低回撤、高胜率”策略;配置需求从单一产品购买向多元资产配置升级。
谢志斌强调,中信银行将继续强化投研驱动的资产组织能力。理财业务推进“稳健优势”系列向“固收+”策略转型;基金业务打造3%—5%目标收益综合解决方案;保险业务聚焦分红转型,提升中长期分红保障型产品占比;贵金属业务优化积存金功能,平衡投资组合风险。
同时,深化客户经营体系能力。谢志斌称,围绕公司业务融合,拓展代发、资本市场、企业支付结算等场景实现批量获客;以稳妥、多元配置为原则,通过数字化手段定制投资方案,升级高端客户全球化服务,依托子公司信银国际构建境内外融合经营模式。
事实上,中信银行已针对这些变化展开布局。例如在零售理财方面,通过强化投研能力、深化与头部理财公司代销合作、加强场景化客群经营,提升客户投资体验。截至报告期末,该行零售理财产品余额达1.4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11%。
“反内卷”要精准支持产业转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各行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部分领域“内卷式竞争”现象逐渐显现。在金融领域,部分银行为争夺市场份额甚至采取非理性定价、过度营销等手段,不仅挤压了自身盈利空间,也对金融市场秩序造成一定冲击。
“综合整治‘内卷式的竞争’,首次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层面传递出推进供给侧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价格合理回归的鲜明信号,有利于银行业的存贷款和中间业务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芦苇如是说道。
银行业的“反内卷”不仅体现在自身经营,更体现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当前部分新兴产业因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陷入内卷,传统产业则面临转型压力,银行若盲目支持过剩产能,不仅会加剧产业内卷,还将积累自身风险。
在产能治理上,中信银行副行长胡罡透露,“在本轮‘反内卷’政策出台后,我们迅速开展排查,发现相关行业在整体信贷资产中的占比约为12%,整体风险敞口可控”。
胡罡指出,下一步,对于总量过剩但长期需求看好的新兴行业,将精准把握国家政策动向,及时跟进技术迭代趋势;精准研判产业发展周期与市场规律;精准识别客户的竞争优势。在具体策略上,做到“有进有退”,对具备龙头地位、技术实力和整合能力的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对经营压力大、处于供过于求环节的腰部或尾部客户,则有序退出。
对于结构错配型行业,胡罡透露,中信银行将重点支持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国产替代突破的高端制造企业,加大资源倾斜;同时逐步退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停留在低端制造环节的企业。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