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金融洞察 | 庄严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9月24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在上海正式揭牌,同步推出跨境数字支付平台、区块链服务平台及数字资产平台三大基础设施。这一战略布局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进入新阶段,中国正以数字技术重塑全球货币与支付体系的底层逻辑。
三大平台重构跨境金融生态
作为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门户”,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构建的三大平台形成协同效应。跨境数字支付平台直击传统跨境支付痛点,与香港快速支付系统实现技术对接后交易效率提升80%以上,交通银行通过该平台使企业跨境结算成本降低60%。区块链服务平台构建跨链价值网络,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深度对接,已完成深圳6800万元供应链货款秒级结算。数字资产平台探索合规资产数字化,基于同一区块链底座与支付平台联动实现券款对付(DvP)结算,首笔交易测试显示结算效率提升50%且风险可控。
技术突破重塑国际货币竞争格局
这一基础设施网络蕴含三大创新价值。技术标准输出方面,中国提出的“无损、合规、互通”三原则被国际清算银行采纳为数字货币跨境标准,区块链底层架构性能达每秒10万笔交易。监管范式革新上,数字资产平台内置反洗钱算法,可疑交易识别准确率达99.7%,并与新加坡、阿联酋建立监管沙盒合作。生态体系构建中,已接入境内外金融机构217家,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2国,上海自贸区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投融资首笔5亿元绿色债券成功发行。
战略价值驱动人民币国际化跃升
这一布局具有里程碑意义。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方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占比从试点初期的0.1%提升至2025年三季度的3.2%,世界银行报告显示其可能使跨境支付成本降低40% 以上。金融基础设施升级上,跨境数字支付平台日均处理量突破1100万笔,接近VISA亚太区峰值水平,数字资产平台吸引境外机构发行熊猫债首单超额认购。数字经济战略支撑方面,深圳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供应链金融使融资效率提升70%,与跨境数据流动试点联动构建数字经济治理新范式。
权威视角:开启人民币国际化新纪元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2025陆家嘴论坛宣布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明确其战略定位为“推进数字人民币国际化运营与金融市场业务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陆磊强调“无损、合规、互通”三原则已成为全球数字货币跨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准则。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伟指出三大平台落地将“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水平提升。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认为,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币从跨境使用向全球治理的战略跨越,是国际金融秩序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尽管前景广阔,仍需突破三大瓶颈。技术安全保障方面,需建立量子计算防御体系并完善跨境交易隐私保护机制。国际规则博弈上,需加强与G20国家政策协调,推动数字人民币纳入SDR篮子并应对“数字美元”竞争。市场接受度培育方面,计划2025年底前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优化多语言钱包等用户体验。
这一历史性突破标志着人民币正从“跨境使用”向“全球治理”迈进。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中国正为全球货币体系改革贡献智慧方案。正如何世红所言:“数字人民币的国际运营,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胜利,更是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关键布局,预示着国际金融秩序将迎来数字文明时代的深刻变革。” 随着数字人民币生态系统的持续完善,其在国际贸易、投融资、储备货币等领域的影响力将不断提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