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打出“能源脱俄”的旗号,似乎只差一步就能彻底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然而现实却与理想大相径庭。
据俄新社报道,爱尔兰记者布莱恩·麦克唐纳在社交平台X上直言不讳地指出,欧盟的“脱俄”更多是口号,实际行动却完全是另一回事。他一句话揭穿了这一矛盾:
“北溪管道或许被炸毁并掩埋,但船只依然停靠,油罐依然满载,俄罗斯的能源依旧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管道天然气的金额高达29亿欧元,而液化天然气(LNG)的采购额更是达到45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增加整整10亿欧元,进口量同比增长9%。这说明欧盟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更加依赖俄罗斯的LNG。
这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俄罗斯天然气的三大优势——稳定、低价、供应量大。欧盟长期形成的能源体系中,天然气占据主力,而俄罗斯正是最大的低价供货方。想要短时间内彻底转型,根本不现实。无论是建设新的基础设施,还是提升替代能源的产能,都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
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总裁米勒就曾警告,“欧洲并没有意识到天然气供应问题的严重性。”尽管欧盟与美国等盟友在能源领域频繁合作,并持续加码风能、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但这些项目都难以立竿见影。
与管道天然气不同,LNG可以通过船运灵活调配,哪有需求船就开到哪。因此,即便欧盟在管道方面做出强硬表态,却依旧能通过LNG“曲线进口”,继续和俄罗斯保持交易。在全球能源价格波动、替代能源跟不上的情况下,俄罗斯LNG的稳定与低成本,反而成了欧洲国家不愿舍弃的“甜头”。
麦克唐纳的观察戳中了问题的核心:欧盟一边高喊“脱俄”,一边又加大采购量,政治立场和实际操作明显背道而驰。这种“口是心非”不仅削弱了欧盟在国际上的公信力,也让各国民众和能源企业陷入困惑。
目前,欧盟对俄能源的依赖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呈现上升趋势。那45亿欧元的采购额,就是最直白的证据。表面上强调要“摆脱束缚”,实际上却愈发离不开俄罗斯。
归根结底,欧盟的能源政策正陷入两难:一方面要满足能源安全、控制成本和保障民生,另一方面又要维持政治立场和对外宣示。在这几股力量的拉扯下,他们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艰难摇摆。
能否真正走出这种尴尬局面,找到能源转型与政治立场的平衡点?至少从目前来看,这个目标远比喊口号复杂得多。而持续增长的俄LNG进口,正是欧盟最难绕过的现实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