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巴边境上空的首次“实战”对抗中,中国的歼-10CE战斗机成功地打破了其“未经实战检验”和“仅用于靶场训练”的标签,进一步证明了其卓越的实战能力。央视节目《军情时间到》首次披露了这一消息,证实歼-10CE在实战中的出色表现,击落了多架敌机,包括印度空军的“阵风”战机和俄罗斯制造的苏-30MKI,且自己毫发无损。这一系列战果不仅粉碎了西方对中国高端武器性能的质疑,也让国际军贸市场重新评估中国装备的性价比。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在访华时,对歼-10CE的出口报价感到惊讶,认为中国提供的先进战机远超外界的预期,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中国军贸战略的精心布局。
歼-10CE的实战表现堪称“教科书级”,在巴基斯坦空军参与的克什米尔空域作战中,歼-10CE凭借霹雳-15E中远程空空导弹,实现了对印度战机的“无感锁定”,敌方雷达系统未能察觉威胁,直到被击中才意识到危险。歼-10CE的“电子隐身”技术,得益于其有源相控阵雷达具备低可截获(LPI)能力,通过频繁跳频、短脉冲、低功率发射等方式,使敌方电子战系统难以捕捉其信号。
此外,歼-10CE的鸭式气动布局提高了机动性,镀膜座舱盖和蚌式进气道的设计进一步减少了雷达反射面积,使其在空战中占据了“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优势。尽管印度“阵风”战机配备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但其雷达隐身能力不足,暴露了明显的短板。
关于价格,歼-10CE的4000万美元单价比美国F-16V便宜了一半,比法国的“阵风”便宜了四分之一。这并非意味着中国军方在“低价倾销”,而是其军贸战略的长远考量。中国的成本控制能力远超西方,例如055型驱逐舰的建造成本不到10亿美元,而美国伯克3级驱逐舰高达27亿美元。歼-10CE系列飞机的总产量超过600架,规模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值得注意的是,4000万美元的单价只是飞机的裸机价格,后续配套的导弹、备用发动机和电子战吊舱等才是利润来源。巴基斯坦购买的歼-10CE全配置单价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通过低价,中国不仅占领了关键市场,还推动了整个装备体系的出口。
哥伦比亚作为美国在拉美的传统盟友,其空军多年来一直依赖美制装备。由于美制武器的高价和附加的政治条件,哥伦比亚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2023年,哥伦比亚曾计划以31.5亿美元购买16架“阵风”,但因价格过高和空军反对而未能成行。此时,歼-10CE的性价比方案,以及中国提供的贷款支持,极大地吸引了哥伦比亚的兴趣。然而,这笔交易也面临地缘政治的压力:美国在哥伦比亚拥有多个军事基地,并且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如果哥伦比亚转向中国装备,可能会面临美方减少军事援助,甚至重构后勤体系的挑战。
歼-10CE的出口不仅是中国军贸从“低端廉价”向“高端定制”转型的标志,更是中国在全球军事合作中发挥战略影响力的体现。近年来,中国不仅向外国出售成品武器,还通过技术转让和本土化生产(如沙特生产“彩虹-4”无人机),将武器出口嵌入“一带一路”合作框架,推动全球“安全-发展”双循环。这种合作模式与西方附加政治条件的军售形成鲜明对比。正如英国防务专家所言:“中国军贸关注的是长期的地缘影响,而非短期的利润。”随着巴基斯坦与沙特签署共同防御协议,并间接认可中国装备体系,中国已悄然成为规则的改写者。
总的来说,歼-10CE在南美的成功“破局”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技术领域的实力,也体现了中国在国际军贸中的战略耐心。4000万美元的价格背后,隐藏着关于国际话语权、技术标准和全球联盟重构的深远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