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苑基荣】“印度造船业迎来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印度《经济时报》15日报道称,法国航运巨头、全球第三大集装箱运输公司达飞海运集团与印度科钦造船厂签署了6艘液化天然气动力集装箱船的“巨额订单”,价值约3亿美元。不少印媒直呼,这是印度第一次获得如此大的国际订单,使得印度能够成为中国、韩国等造船大国的“替代者”。
据报道,签署的集装箱船每艘将容纳1700个标准箱,并使用液化天然气推进,这与达飞海运集团对航运脱碳的承诺保持一致。该协议可以说是印度造船商的一项重大成就,该行业近来致力于在全球建立自己的地位。目前,印度造船业在全球排名第16位,市场份额不到1%,印度目标是到2030年进入前10名,到2047年进入前5名。达飞海运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鲁道夫·萨德表示,虽然公司的大型船只仍主要由中国和韩国建造,但印度为小型船只建造提供了机会。
“对于印度国有造船厂科钦造船厂来说,这份订单意义非凡。”《经济时报》报道称,该造船厂建造了印度首艘国产航母、印度最大吨位的挖泥船,同时还承担部分现役舰艇的维修任务。科钦造船厂最近与造船业巨头HD韩国造船海洋达成合作,“在很大程度上给了达飞海运集团信心,使其在经过数月的谈判后坚定了签下该订单的决心”。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巨额订单”给科钦造船厂以及其他造船厂带来的“附加值”正是印度业界所期待的。这一大单可能有助于其他印度船厂从大型船东手中获得更多订单,并进一步扩大规模。
报道援引一位印度造船业高管的话表示:“凭借这份订单,科钦造船厂得以进入全球造船供应链。这不仅仅是需求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今天达飞海运集团加入,明天马士基或地中海航运公司或许也会加入。”此外,报道认为,这一订单也将“激励”零部件和设备供应商在印度打造生态系统。
为实现本国造船业的发展目标,印度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据印度新闻局网站报道,印度9月份批准了6972.5亿卢比(约合565亿元人民币)的政府一揽子计划,以提高工业能力,并与老牌造船国家竞争。此外,印度还出台了船舶建造财政援助计划 (SBFAP),为使用绿色燃料或混合动力推进系统的船舶提供20%—30%的财政援助。根据该政策,科钦造船厂每建造一艘船,将获得政府20%至25%的额外补助。
但在造船方面,印度也面临诸多挑战。有印媒分析认为,几个主要挑战包括基础设施成本高昂、劳动力和零部件缺口大等,像发动机、推进系统和导航设备等关键部件,印度目前依旧严重依赖进口。数据显示,与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同行相比,印度造船厂的成本可能会高出25%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