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丝毯传奇”: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7年坚守 让“软黄金”远销海外

刘华(前排右)用靛蓝染丝线。受访者供图
10月23日,“长征路上看四川”五支队伍代表走进广元市苍溪县,探访省级优秀非遗工坊——歧坪真丝地(挂)毯工坊。步入工坊,百余幅大小不一的丝毯作品陈列其间,精美的纹路与细腻的质感,让大家惊叹不已。
青灰瓦檐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歧坪手工真丝地(挂)毯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华,向前来探访的代表们介绍技艺的保护传承与特色文创产品。“我们的工坊集生产工艺展示、产品销售、旅游观光、休闲购物于一体,年产值超30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日本及我国的港澳等地,被称作挂在墙上的‘软黄金’。”刘华指尖轻拂丝毯纹路,仿佛在触摸一段跨越千年的时光——这是他与歧坪真丝织造技艺相守的第37个年头。
“打小就听着机杼声长大。”站在染缸旁,刘华向代表们讲述起他与丝毯的缘起。1967年,他出生在苍溪歧坪镇东河边,爷爷是船工,奶奶纺织、爷爷编织,马鞍毯、草垫等手工活计,既是一家人补贴家用的生计,也成了刻进他骨子里的记忆。“小时候跟着爸妈学绕线,线轴掉地上无数次,手心磨出茧子,才摸透‘松紧度’的门道。”刘华说。
1988年高中毕业,刘华怀揣家传手艺,进入歧坪地毯厂当织工。“一进厂我就认准了,这辈子就干织毯这一件事。”他记得,当时车间里十几台老织机,从清晨响到深夜,他跟着老师傅学画图、练织造,将丝毯的百道工序背得滚瓜烂熟。短短几年,他从技术员成长为车间主任,再到副厂长,成了厂里最年轻的技术骨干。
1994年乡镇企业改制,负债累累的地毯厂面临解散。“手艺不能断!”刘华咬牙四处借钱,负债接下厂子。“当时亲戚朋友都劝我,‘这活又苦又不挣钱,图啥?’可一想起爷爷奶奶织毯时的模样,就觉得这手艺‘长’在血脉里,丢不得。”他注册成立丝毯厂,身兼厂长与总技师,一边带头扎进车间搞生产,一边跑市场、拓订单、更新技术,硬生生撑起了濒临倒闭的厂子。那时的他只有一个信念:“不管多难,都要把这门手艺守住。”
37载春秋流转,当年的年轻织工如今已是非遗“掌门人”。“你们看这蓝色,全是草木发酵染制的。”刘华指着染缸中浸着的丝线,靛蓝色在水中缓缓晕开。这些年,无数人劝他“用化学染料省时间”“上机械提产量”,都被他婉拒:“歧坪真丝毯能叫‘软黄金’,靠的就是这草木本色。当年上海世博会,我们带的丝毯,外国客人摸了又摸,说这是‘有呼吸的艺术品’。偷了懒,就是砸老祖宗的招牌。”
如今,“则天牌”手工真丝地(挂)毯获“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天府旅游名品”。工坊里的200多名工人,90%是当地妇女,何秀会便是其中一员。她说:“跟着刘师傅学织毯,每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踏实安稳。”
这些年,刘华将梨花、剑门关、凤凰等川北特色元素织进丝毯,推出“则天牌”系列产品,年出口额超千万元;刘华还建起研学基地,每年接待两三万学生,教他们挽线、织纹、扎染,让非遗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
“下一步,我们要扩大传承人和工人培训力度,提升产量,把非遗传承与保护做得更扎实。长征精神是坚守,非遗传承也是。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让这千年丝毯在长征路上织出更美的新篇。”刘华望向嘉陵江的流水,目光如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