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已与中国打了四年的交道,但在面对中国问题时,他依旧没有明确的长远规划。自他再次上台以来,特朗普在对华政策上始终采取“见招拆招”的策略。因此,当中国宣布扩大稀土出口管制时,特朗普政府显得措手不及,最终决定再次通过加征关税来应对,宣布对中国商品加征100%的关税。
然而,这一系列反华措施却并没有得到美国商界的支持。最近有外媒爆料称,由甲骨文、亚马逊、埃克森美孚等知名美企组成的游说团体,已经向特朗普政府提出强烈要求,敦促其暂停对中国的制裁。理由是,这些政策已导致美国出口损失数十亿美元,甚至可能促使中国和其他国家将美国企业从其供应链中排除。

在给特朗普政府的信中,这些美国企业表示,政府这一系列措施不仅没有达到“减少贸易逆差”和“增加美国全球出口”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如果美国继续实施这些政策,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可能会彻底将美国企业排除在供应链之外。

这封信中,游说团体重点批评了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关联方规则”。该规则由美国商务部在今年9月底发布,目的是堵住中国企业利用某些漏洞规避美国出口管制的手段。其核心逻辑是从精确打击转向系统性覆盖,进一步扩大了对中国企业的限制范围。该规则不仅是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部分,也是美国针对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领域限制措施的延续。根本目标是限制中国通过任何渠道获取先进技术,以保持美国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然而,这项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规则却遭到了美国企业界的强烈反对,因为它直接影响到美国企业的利益,导致了它们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下降。
有趣的是,特朗普政府在中美博弈中的态度开始变得更加冷静。最近,特朗普团队不断向中国发出信号,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特朗普甚至公开表示,他已经将与中国达成一项公平贸易协议作为首要任务,并计划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更有消息称,特朗普已经收到了中国的访问邀请,预计将在明年年初访问中国。
对于特朗普而言,现在宣布访问中国,实际上是他试图扭转当前困局、重新掌握主动权的一种方式,也是他感到迫不得已的举措。首先,他必须缓解来自美国商界的巨大压力,稳定经济局势。如前所述,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制裁已导致本国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尤其是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物资的出口管制,严重冲击了美国的半导体、航空、军工以及清洁能源等多个产业。供应链的风险和业界的巨大压力,迫使特朗普必须采取高层对话来稳定局面。
其次,面对中方的稀土管制,美国短期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尽管美国及其盟友正在推动“本土替代计划”,但技术与成本壁垒使得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的替代产能。专家分析指出,这可能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显然时间并不站在美国这一方。
此外,特朗普的关税威胁本质上是最后的谈判筹码,但他自身也清楚,继续加税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特朗普曾表示,如果11月1日前无法达成协议,他将把对华关税提高至155%。虽然看似强硬,但这一言论也暴露了政策底气的不足。虽然美国的通胀率有所回落,但关税依然对美国商品价格产生影响。例如,因关税上升,家具、电子产品等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导致美国消费者每年需额外支出约890美元。如果关税再次上涨至155%,预计圣诞购物季的商品价格将进一步上涨,这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直接冲击特朗普承诺的“降低生活成本”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中方商务部多次表态,美方应取消所有对华单边制裁,并回到平等协商的轨道,这使得特朗普的“期限施压”策略难以奏效。因此,他不得不通过宣布访问中国,释放一种谈判的信号,为接下来的对话创造条件。
总的来说,特朗普宣布访华计划,其实是在自己制造的危机面前,采取的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他希望通过直接对话打破僵局,缓解美国商界的愤怒和供应链的焦虑。然而,能否通过这次会谈为美国争取到真正的有利条件,才是关键。毕竟,有效的对话应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以威胁和施压为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