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章县平山镇的万亩林下,小型铲车穿梭于泥泞小路,数十袋刚采挖的天麻正待发往市场。这些带着“鹦哥嘴、生姜皮、芝麻点、凹肚脐”典型特征的天麻,次日便能出现在全国货架上。“我跑遍全国天麻主产区,平山镇天麻品质至少能排前三。”贵州省固本堂农业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嘉友手持鲜天麻赞不绝口。而这繁荣景象的背后,是一段从濒危到复兴的传奇历程。

天麻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神农本草经》称其为“赤箭”。赫章天麻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洪武年间,1393年赫章野钟林区因产优质天麻被定为贡区,年产贡麻300斤,“夜郎神草”沿驿道北上成为皇室贡品。清代光绪年间,1887年赫章天麻经茶马古道出口日本,广帮药商票据显示“上品赫麻”单价达白银12两/斤,《大定府志》亦载其“运销省外,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更明确标注:“以贵州产质量最好,销往全国并出口”。
这份传奇在近代遭遇危机。上世纪70年代,天麻用量激增引发大规模采挖,而野生天麻自然更新缓慢,资源迅速枯竭。2004年,野生天麻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易危物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同时成为中国二级保护植物,在赫章山林一度难觅踪迹。

绝境中,赫章人开启人工栽培探索。平山镇的天麻种植史已逾30年,白果街道胡吉辉是先行者之一。1979年他从报纸上获知天麻种植技术后潜心钻研,2008年成为全县首个尝试天麻有性繁殖技术的人,2011年又牵头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2021年,平山镇企业创新使用天麻种植营钵,解决了轮换种植与产量不稳的难题,技术总监刘欢介绍:“亩产量约1100 斤,亩产值达3万元”。当地还采用菌棒代替木材的栽培模式,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2025年,平山镇天麻种植已扩展至2.8万亩,预计产值4.4亿元,带动务工2万人次。
往西85公里的安乐溪乡,依托海拔1900米的地理优势与湿润气候,培育出天麻素、多糖含量极高的乌天麻,2020年获有机产品认证。该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小河村村民何继芬不仅种了600亩天麻,还让女儿把直播间搬到地头,最高单日接单4800多单,年收入超300万元。目前全乡种植面积1.5万余亩,总产值超亿元,14个村(社区)400多户村民参与其中。
如今赫章天麻产业已形成完整生态链。黔赫堂菌业等企业年产菌棒数百万棒,既满足本地需求还远销全国,其液体菌种技术使天麻生长周期从3年压缩至2年以内,产量提升2至3倍。加工领域同样突破,固本堂建设年加工5000吨鲜天麻的精深加工厂,赫桃姑公司开发的天麻核桃糖、天麻饼远销粤港澳。

赫章天麻品牌,使平山镇平山社区在2022年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23年赫章获“天麻之乡”称号,2024年“神秘夜郎・阿西里西”区域公共品牌发布。截至目前,全县8.2万亩天麻基地形成“平山—水塘—安乐溪”产业集群,覆盖27个乡镇123个村,产值达13.3亿元。
按照规划,2028年赫章天麻种植将超9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亿元;2030年种植面积预计达10万亩,产值达26亿元。从茶马古道的贡品到濒危物种,再到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赫章天麻在乌蒙山区续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刘虹艳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 杏
编 辑 周恩宇
二 审 顾野灵
三 审 谢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