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有些现实,冷到令人发抖。深圳一个90后女业主小曾(化名)说,她那套房子贷款本息超过了650万元,而如今市价只剩360万元。也就是说,房贷比房子还要多近300万。她每月两套房月供超3万元,房市却像冰河时代的冰层,裂得越来越深。

“房贷倒挂”这四个字,像一把冰刀,狠狠地割进无数人的日常。所谓倒挂,就是房子买得比现在值的多,还贷数额比房子卖掉能得的数额多。你朝气蓬勃、满怀憧憬卖房装修买房,结果房子成了债务的枕头,压得你喘不过气。
小曾算是典型的“高位上车”买房族。2020年,她买了第三套、600多万元的三室一厅;首付200来万,贷款400来万,加上利息,本息累计已超650万。如今市场价只360万。那段房价7.5万元/㎡的纪录,如今已跌至3.15万元/㎡。数据背后,是一个个还贷压力、担心被套的年轻人的焦虑。
另一位陈陈(化名)也一样。2019年为了孩子上学,他买了总价235万元的房;贷款162.5万,实际贷款总额346.24万,月供9617元。他算了笔账,每天一睁眼,就是欠银行316元。而如今小区同户型放盘单价约2.1万元/㎡,他想卖155万元,却连本都难回。放盘里写满软肋:首付全包、手续我付,但价格一再跳水。
这些案例是高压缩版:房价从高峰狂飙后回落,贷款却稳稳在那。你买房那年行情好,银行给你贷款、开发商给你炒,媒体夸你有眼光。可行情变了,政策变了,你成了被背弃的一环。
很多人把“断供”挂在口边,以为房贷倒挂必然导致断供。但真相没那么简单。法律人士说,正常贷款人都是愿意还款的,断供主要出现在“高评高贷”、手握多套房、杠杆极高、收入却大幅下滑的极少数人里。房市寒冬里,累的是买房的你,不是那些操盘者。银行也不是坐视不管,他们已启动纾困措施:延长贷款期限、降利率、缓冲期免本息等。可这些措施像是给漏水的房子贴了胶带,治标不治本。房贷倒挂不是银行的锅,更不是一夕可解,它是你我共同面对的结果。

其实,倒挂从来不是某一户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房价飙到顶端那几年,多少人喊要买房、要改善、要上车。政府喊稳房价、遏泡沫,可当购买热潮提前-大潮退去,房市不是你跌下去,而你还在原地“借贷站岗”。况且,很多买房人不是专业投资者,而是普通家庭,他们不是赌房价翻倍,而是希望“住得好一些”。结果住成了负担。
更深层的逻辑是:房价高企+贷款宽松=风险时代。当房价一路涨、贷款宽、政策松,那些买房人的脚步飞快。但当市场方向反转、贷款负担仍旧沉重,那些脚步变成沉重的脚铐。飞机起飞容易,缓降困难更长。房市也是如此。
小曾每月还3万多,家庭收入下降、生活开支上升,卖房中介说:砍价大刀挥起,可能不到3万元/㎡。她犹豫,要不要卖?卖的话赔得更狠,不卖的话继续还工资型房奴式生活。她说得直白:“我想减轻家庭负担,但卖房要大亏。”这就是现实中的纠结:房子是“资产”,也是“负债”;它可以给你生活承诺,也可能给你压迫。
数据也在印证二手房价格持续下行,百城二手住宅均价环比下跌0.84%,同比下跌7.60%。二手房挂牌量高、成交缓、调价慢,这些都是倒挂的孕育土壤。新房仍有上涨,但那是另一场游戏。倒挂主要出现在被高位购入、贷款大、市场流动性差的那一块。倒挂不是个人的失败,贷款不是问题,问题是你用高价买进,用贷款撑起的房子,在市场潮水退去时,你独自站在干涸的沙滩。银行、政策、开发商、媒体,都曾鼓励你冲刺。可当风向改变,你成了被弃的受害者。

这样来看,小曾、陈陈的案例,其实是一种警示。不是叫你不买房,而是提醒你:买房前必问三个问题,这个房子买完后,我还能过日子吗?我如果卖,会不会大亏?我如果收入下滑,会不会断?答案如果有一个偏向危险,那就要谨慎。想想那句话:房子贷款650万,市价仅360万。贷款比房子还多,这个逻辑现实得让人咽不下口水。房子从带来“梦想”变成“负担”,从“安全”变成“高压”。你成了银行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家的一部分。
但也别彻底绝望,倒挂说明市场在调整,制度在修正。政府开始强调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推进风险有序化解。二手房市场下行中,新房调控启动中。倒挂是裂缝,也是转机。裂缝打开后,阳光才能照进来。当越来越多年轻人看见贷款比房子多的那道伤口,也许会更谨慎。房子仍是家,但不该成为牢笼。贷款仍是工具,但不该成为枷锁。房价可能跌,那就更要把能承受、能生活、能流动放在第一位。
贷款归贷款,生活归生活。房子是容器,不是监牢。还清贷款之前,你也别把自己锁在房子里。贷款650万、市价360万的故事,提醒我们:买房之前,先问问自己,我的背后是生活,还是压力?如果你选择了后者,那就像装满垃圾的容器,无论你往里加多少名牌、多少梦想、多少宣传,都压不住那份沉重。要变好、要轻松,可能不是买第二套房,而是问问,第一套房是不是把你绑得太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