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语境:币制改革浪潮中的试铸珍品
1928年,国民政府完成北伐、形式上统一全国,随即启动币制整合计划——停铸军阀时代的各类杂币,以孙中山像为核心图案统一国币形制。这一背景下,天津造币厂、上海中央造币厂等机构同步启动新币设计,而“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背地球双旗图壹圆银币”(下称“地球双旗币”)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试铸样币之一。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民政府财政体系尚未稳定:一方面,军阀割据时期的“袁大头”“龙洋”仍在流通,币制混乱导致市场交易成本高企;另一方面,美国专家甘末尔提出的“金本位草案”引发争议,银本位制的存废悬而未决。在此局势下,新国币的设计不仅是货币工具的更新,更是政权合法性与国家形象的象征。
地球双旗币的试铸,恰是这一历史节点的产物:它既承载着“废两改元”前的币制探索,也因后续“船洋”的选定而终止流通,最终成为仅存于档案与藏家手中的“未竟之作”。
二、形制与设计:艺术与政治的双重编码
(一)币面布局:中西符号的融合
地球双旗币的正面以孙中山正面西服肖像为核心:其发丝纹理、西装褶皱均以高浮雕呈现,双目正视前方,神态刚毅沉稳,尽显“革命先行者”的威仪。肖像右侧环书“中华民国十八年”,字体采用隶书变体,笔力浑厚;肖像下方的“KOSHCH”标识,是奥地利籍雕模师理查德·普莱西特·科什(Richard Placht Koshsh)的签名,这一细节使其成为近代机制币中少数明确标注雕刻师的品种之一。
背面设计则是政治符号的集中体现:地球图案占据币面主体,经纬线刻画清晰,象征“天下为公”的世界视野;地球之上交叉竖立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民国国旗)与青天白日旗(国民党党旗),旗帜的褶皱、旗杆的绳结均细致入微,旗面的太阳图案光芒分明——这一设计既彰显了政权的正统性,也暗含“以党治国”的时代特征。币面左侧的“壹圆”二字采用魏碑体,与外圈英文“THE REPUBLIC OF CHINA”形成中西文字的呼应,体现了民国初期“接轨世界”的文化心态。
(二)工艺与规格:机制币的技术标杆
作为试铸样币,地球双旗币的铸造工艺代表了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
- 规格参数:直径39毫米,厚度2.5毫米,重量26.6克,符合“壹圆”银币的标准银本位规制;
- 雕刻技法:采用手工钢模雕刻,人像的面部轮廓、旗帜的织物质感均通过“浅刻深压”实现——币面的浮雕高度达0.8毫米,远超普通流通币的0.3毫米,立体感极强;
- 防伪设计:币缘采用“直齿边”,齿距均匀且无明显磨损;更独特的是**“眼珠暗记”**:肉眼观察时孙中山双眼可见乌黑眼珠,放大镜下则仅显白色银粒反光,这种“视觉反差”是当时罕见的防伪手段。
三、存世与流转:从试铸样币到收藏神话
(一)试铸背景:未发行的“备选方案”
地球双旗币的试铸量至今尚无确切记载,但藏界普遍认为其存世量不超过15枚。这一稀缺性源于多重因素:
- 币制转向:1933年国民政府推行“废两改元”,最终选定“船洋”(孙中山像背帆船壹圆)为流通主币,地球双旗币因“图案过于复杂、铸造成本过高”被淘汰;
- 时局动荡: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天津造币厂的生产重心转向军用物资,未发行的样币多被销毁或流落民间;
- 保存难度:试铸样币多为“未流通品”,但历经战乱、迁徙,完整保存至今的极为罕见。
(二)拍卖与收藏:价值的几何级跃升
地球双旗币的收藏价值,在近三十年呈现爆发式增长:
- 1997年上海首届近代银币拍卖会,一枚地球双旗币以55万元成交,是当时普通“袁大头”价格的200倍;
- 2019年北京诚轩秋拍,一枚PCGS评级SP61的样币以310.5万元落槌;
- 2021年北京诚轩秋拍,一枚“完全未使用品”更是拍出1265万元,跻身“中国银币拍卖成交价前十”。
这一价值不仅源于稀缺性,更在于其历史与艺术价值:它既是民国币制改革的实物档案,也是近代人像雕刻的巅峰之作——泉界素有“中国银币最美一品”的评价。

四、文化与历史价值:一枚银币里的民国叙事
(一)政治符号的隐喻
地球双旗币的“双旗”设计,是民国初期政治生态的缩影:青天白日旗代表国民党的“党权”,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代表国家的“政权”,二者交叉于地球之上,暗含“以党治国、民族复兴”的意识形态。而孙中山的西服肖像,既体现了其“西学东渐”的思想背景,也区别于传统帝王像的“龙袍符号”,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视觉表达。
(二)造币技术的转型
地球双旗币的铸造,标志着中国机制币从“模仿西方”到“自主创新”的转变:
- 雕刻师科什是天津造币厂聘请的奥地利专家,其作品融合了欧洲“新古典主义”的人像雕刻技法与中国传统的文字美学;
- 币面的“地球图案”是中国近代银币中首次出现的“世界意象”,突破了此前“龙纹”“嘉禾”等传统纹饰的局限。
(三)收藏与研究:跨越百年的文化传承
如今,地球双旗币已成为博物馆与顶级藏家的“标配”:上海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有一枚,私人藏家手中的样币多为“名家旧藏”——如2021年拍卖的那枚,曾先后被马定祥、李伟先等钱币学家收藏。对于研究者而言,它不仅是货币史的物证,更是理解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微观切口”。
五、鉴别与仿品:市场中的真伪博弈
随着地球双旗币的价值攀升,仿品也层出不穷。鉴别要点主要包括:
1. 雕刻细节:真品的孙中山发丝、旗帜褶皱均有“手工刻痕”,仿品多为机器翻模,线条模糊;
2. 暗记特征:“眼珠暗记”是核心防伪点,仿品难以还原“肉眼可见、放大镜消失”的效果;
3. 包浆与磨损:真品包浆呈“浅灰色均匀覆盖”,磨损集中于高浮雕处(如鼻梁、旗尖),仿品多为化学做旧,包浆浮于表面;
4. 重量与尺寸:真品重量误差不超过0.2克,直径误差不超过0.1毫米,仿品常因材质不纯出现偏差。
结语:凝固的历史,流动的价值
民国十八年孙中山像背地球双旗图壹圆银币,是近代中国在币制、艺术、政治三重维度下的“结晶”。它既是试铸失败的“未竟之作”,也是时代浪潮中的“幸存者”——从天津造币厂的钢模中诞生,历经战乱、流转、收藏,最终以千万级的价格成为收藏界的“神话”。
这枚银币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货币”的属性:它是孙中山“振兴中华”理想的视觉载体,是民国币制改革的历史见证,更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艺术标本。当我们凝视其高浮雕的人像与双旗时,看到的不仅是一枚银币,更是一个时代的野心与遗憾——而这,正是它跨越百年仍令人心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