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近期,“直供房”在拍卖平台集中出现:商铺、住宅、写字楼悉数上架,起拍价普遍打折,有的甚至相当于市价的五六成。它们的共同属性是——来自银行。这一现象并不只是资产买卖那么简单,而是金融体系在当前经济周期中的一个清晰脉冲信号。
按传统路径,抵押房产的处置多通过法院拍卖或批量转给专业机构完成,银行极少亲自挂牌。如今,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直供房”开始批量露面,意味着法院拍卖的流动性弱、周期长,资产处置效率不足以匹配金融机构的当期压力。低起拍并非策略,而是现实:资产流动性差、司法流程耗时长、抵押物质量参差不齐。银行主动下场不是因为善于卖房,而是因为别无选择。
直供房增多,是抵押品违约上升的直观结果。无论是经营贷、消费贷还是信用卡,近期各类零售不良都在加速暴露。借款人现金流弱化,经济恢复力量有限,无法通过收入修复偿债能力,抵押物最终落入银行名下,只是“最后一步”的体现。直供房更多,是债务端承压增强的旁证。
至于直供房是否会冲击二手房市场,目前看影响有限。一来数量不大,二来非住宅类占比高,三来与普通家庭住房的价格链条联系并不强。但它传递的信号不容忽视:资产处置正在加快,价格体系正在重塑,市场对不良资产的容忍度正在降低。低价出售不会拖崩房市,却会改变人们对资产价值的认知方式——过去靠抵押物兜底的逻辑正在弱化,资金成本更高、持有成本更重、拖延空间更小。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不良处置提速既是压力体现,也是体系修复的必要步骤。从历史经验看,越是经济承压期,越需要识别风险、暴露风险、清理风险。直供房的集中挂牌,与个贷不良转让增多本质一致:风险从隐性转向显性、从账面转向交易、从拖延转向处置。清理越彻底,信贷投放越稳健;风险越透明,新周期基础越坚实。
直供房现象的核心,不在房地产,而在信用。抵押物之所以被处置,是因为更上游的偿债能力出现问题:小微经营承压、家庭收入增长放缓、企业利润下滑、部分区域转型不及预期。直供房只是冰山露出的部分,水面下是更广泛的信用收缩和财务压力。
因此,直供房不是房地产新闻,而是宏观金融的一盏“可视化警示灯”。它揭示出金融机构正进入更频繁、更市场化的资产出清周期,信贷结构将进一步分化,资产定价将更加贴近真实需求。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房子卖出多少、成交几折,而是一个新的信用周期正在开启,而这些上架的房产,只是这个周期最早被看见的表面纹理。
责编:陶纪燕 | 审校:张翼鹏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