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枚防空导弹、20亿美元贷款、19年交付期、单价50万英镑,
俄乌战争中,这笔军火交易引发了外界无尽的质疑与争议,
基辅每天都在遭受无人机与导弹洗礼的当下,
英国的这一“雪中送炭”式交易,为何被质疑为“趁火打劫”?
乌克兰,又为何在明知代价沉重的前提下,仍甘愿签下这份协议?
英国副首相
今年3月,英国首相斯塔莫就已官宣,
将特别拨款16亿英镑用于为乌克兰生产5000枚轻型多用途导弹。
导弹由英国泰雷兹公司位于贝尔法斯特的工厂负责生产,
这笔订单也成为该厂史上最大规模的军火合同。
听起来像是“援乌”?
别急,仔细一看合同条款就会发现,这不是“无偿捐赠”,
更似是一笔复杂的“贷款购买”计划。
英国政府通过其出口融资机构,为乌克兰提供总额达35亿英镑的贷款额度,
允许基辅从中支付导弹订单、购入其他英制武器。
这笔贷款,未来将由乌克兰财政负责偿还。
更讽刺的是,这部分资金极有可能从被冻结的俄罗斯海外资产中扣除,
用俄国的钱买英制导弹打俄军。
乌克兰击落俄军“小摩托”
巧妙吗?非常巧妙,表面上,英国“掏钱”生产导弹、援助乌克兰,
实际上转嫁了生产成本,还间接刺激了本国军工经济,
拉动就业约200人,同时又以债务形式控制乌克兰未来的采购话语权。
更重要的是,它并未触碰英国纳税人的底线,
这笔钱最终“有人还”,乌克兰,这一次几乎没得选。
俄乌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前线态势越来越像一场高强度消耗战,
在这场消耗战中,乌克兰面临的最大危机,是彻底捉襟见肘的“防空资源”,
单7月8日那天的战报,俄军在24小时内,就向乌克兰发射了728架无人机与13枚导弹。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提供的5000枚LMM导弹,能顶多久?
从射程6-8公里、激光制导、每枚13公斤的轻型参数来看,
这种导弹非常适合拦截“小摩托”级别的低空无人机。
问题在它并非“一击必中”,
战场经验表明,对付机动灵活的无人机,往往需要“双发齐射”,甚至三发以上才能确保命中。
如此一算,若每次交战要发射2枚导弹,那么这5000枚也只能支撑对抗2500架无人机。
按照俄军目前的打击密度,728架/日,这些导弹顶多支撑三四天的密集攻击!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5000枚导弹并非“一次性交付”,而是“分批供货”。
根据合同规划,泰雷兹公司将用19年的时间完成全部生产任务,年产量大约263枚。
你没看错,英国一年的导弹产能,仅能支撑俄军不到半天的无人机打击频率。
“乌克兰复苏会议”即将召开,英国又此时高调宣布导弹协议的落地,
这展示了英国继续对乌克兰战事提供支持的姿态,
也暗藏着更深一层的现实考量,那就是谁将在乌克兰战后重建中抢占先机。
根据联合国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
乌克兰基础设施直接损失已达1760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重建成本将超过5000亿美元。
英国这笔导弹合同,或许是重建前的“押注”,
为了增强乌克兰军方对LMM导弹的部署效率,
今年3月,基辅还和英国达成协议,在乌克兰本土建设发射装置生产线。
也就是说,一旦重建展开,乌克兰将习惯性依赖英制武器系统,
英国军工将成为重建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环。
防空,不只是乌克兰的事,也是当今世界战争格局正在快速演变的焦点,
自从伊朗的Shahed-136“自杀式无人机”被大规模用于战场之后,
性价比之战成为新的博弈核心,
一架无人机造价仅几千美元,击落它所需的防空导弹却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乌克兰就是最现实的战场缩影,
目前,美制“爱国者”防空系统虽性能强大,却造价惊人,
一套系统近10亿美元,每枚导弹300万美金起跳,
乌克兰多次向西方请求援助,却总是“供不应求”,
在一些地区出现甚至“裸奔”状态,根本没有任何有效防空网可言。
在这种背景下,英国的LMM虽然便宜、灵活,终归只是“低烈度防御”工具。
面对密集导弹袭击和远程打击,它根本不是终极解决方案。
乌克兰还有选择吗?
在战火的持续拉扯下,只能继续靠贷款、靠外援,用越来越高昂的代价维持战线。
这场看似“援助式”的交易,本质上是战争背景下的一场典型“军火经济操作”。
英国在没有直接出兵的前提下,通过贷款机制实现了对乌克兰战局的影响,
同时获得了巨额军工订单与战后重建入口。
乌克兰,为了赢得喘息机会,不得不接受这场成本极高的“买卖”。
谁对谁错,也许很难一言定论,
这场战争,不仅是子弹与导弹的比拼,更是政治筹码、金融杠杆、产业布局之间的立体战争。
每一笔合同背后,都不是单纯的援助或交易,是一张张隐藏着利益与博弈的牌桌。
乌克兰,能否撑到自己出牌的那一天?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答得上来。
文 编辑:X
美媒:英国为乌克兰订购5000多枚防空导弹 2025-03-06 10:54·光明网
上一篇:光大银行发行50亿元绿色金融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