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政府以“校园反犹不力”为由冻结哥伦比亚大学超4亿美元科研经费时,曾被誉为常春藤精英象征的哥大,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面对这场政治风暴,哥大选择了合作而非诉讼——支付2亿美元罚款,以换取13亿美元科研经费的恢复。有人指责这是“屈服”,也有人认为这是“稳住阵脚”的必要之举。哥大如何在这场高压谈判中走出一条夹缝求生之路?
7月25日,哥伦比亚大学与特朗普政府达成和解:支付2亿美元罚款,并额外支付2100万美元以了结雇佣歧视指控;同时,接受由独立监察员监督的整改方案。此举让此前被冻结的联邦科研资金得以恢复流向哥大。
随着特朗普政府试图让精英大学屈服,哥伦比亚大学担心其 13 亿美元的联邦研究资金中的大部分可能会受到威胁。
这一协议的达成背后,是哥大长期承受的巨大压力。特朗普政府自上台后,频频以“未能有效保护犹太学生”为由,对多所常春藤名校展开民权调查,哥大成为首个被冻结科研经费的大学。对于年科研经费高达13亿美元的哥大而言,一旦失去联邦资助,科研体系将遭受致命打击。
这场谈判的关键人物是哥大代理校长克莱尔·希普曼(Claire Shipman)。她是一名前记者,也是哥大董事会的共同主席。今年3月,她临危受命接掌校长职位时,校园仍弥漫着去年巴以冲突以来的抗议余波——亲巴勒斯坦示威持续升级,犹太学生则愈发感到孤立和恐惧。
克莱尔·希普曼 (Claire Shipman) 于 3 月就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并卷入了席卷该大学的争议。5 月,在亲巴勒斯坦示威者占领学校主图书馆后,她参观了该校的主要图书馆。
希普曼选择与白宫沟通,而非立即诉讼。她在纪念日之后会见了特朗普政府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在这场“针锋相对”的会晤中,双方却意外找到了一些共识。麦克马洪声称,她并不想“毁掉”哥大,而是希望大学能真正做到包容多元声音。
美国教育部长琳达·麦克马洪(Linda McMahon)是与哥伦比亚大学谈判的关键人物。
哥大内部并非没有分歧。部分教授和校友批评这是一种“屈服”,甚至有人认为特朗普冻结科研经费本身就可能违法。但另一些科研人员则支持达成协议,因为“科研不能停摆”。有数据显示,仅在今年5月,哥大就已裁员180人,科研人员不断流失。
哥大的困境可以追溯到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事件。亲巴勒斯坦学生借机发起大规模抗议,要求学校与以色列“脱钩”,并呼吁支持巴勒斯坦解放。校园中“我们不要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口号此起彼伏,令部分犹太学生感到恐惧与孤立。
2024 年 4 月,亲巴勒斯坦示威者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一个营地。
当时的校长沙菲克(Minouche Shafik)采取了强硬措施——封锁校园、两度请警方介入。然而,这并未平息校园风波。到2024年8月,沙菲克选择辞职。她的离开并未改变哥大在政治高压下的处境。
2025年3月7日,特朗普政府宣布冻结或取消超过4亿美元科研经费,哥大由此成为第一所因“校园反犹争议”遭到重罚的常春藤院校。
2024 年 10 月 7 日,即哈马斯袭击一年后,亲以色列激进主义在哥伦比亚大学显而易见。
面对巨额经费冻结,哥大董事会权衡再三,最终认为“谈判”比诉讼更现实。校方律师警告称,即便诉讼短期胜利,未来的科研拨款仍可能被联邦政府排除在外。
“这不是一笔能击垮我们的金额,但科研和学术自由才是我们的底线。”一名参与谈判的哥大高层表示。校方强调,协议不会干预课程、教师聘用或学生录取。换句话说,哥大付出的,是经济代价,而非核心价值。
哥伦比亚总统米努什·沙菲克 (Minouche Shafik) 在亲巴勒斯坦示威活动最激烈的时候无法遏制激进主义。
在最终协议达成前,哥大多次调整谈判策略。例如,面对白宫要求“全面禁止抗议者蒙面”,哥大提出妥协方案:抗议者仍可佩戴口罩,但需在必要时出示身份证明。类似的调整被视为“维持平衡”的关键。
在达成协议后,希普曼坚称该大学没有向特朗普政府投降。
“现实世界没有非黑即白。”希普曼在接受采访时说,“保护我们的原则,同时稳住大学运作,这也需要勇气。”
这场和解是哥大历史上的一次“艰难抉择”。它不仅映照了当下美国校园中政治与言论自由的尖锐对立,也为所有国际学生和学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当学术与政治正面冲突时,如何守住核心价值?
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这一事件的警示意义在于:当海外大学卷入政治争议时,科研资源、学术氛围乃至签证政策都有可能被波及。
留学生在择校时,或许需要更关注院校的政治风险管理和学术稳定性。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25/nyregion/how-columbia-reached-a-deal.html